李春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生态恢复是土地和自然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空间和空间规划的关系是趋同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适应自然的新时代,且适应资源管理的潮流。
关键词:国土空间;空间规划;生态环境
引言:
生态环境规划是落实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是细化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环境管控要求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好生态环境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有序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是目前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之一。
1生态环境规划中的空间治理思想
1.1生态环境规划体系中的空间维度
从空间维度看,根据是否具有空间表达,生态环境规划又可分为具有空间信息的规划与不具有空间信息的规划两类。不具有空间信息的规划常与指标控制的管理手段相连,通过设定特定的环境指标和标准来实现环境管控,如“十三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等。具有空间信息的规划常与边界控制的管理手段相连,通过划定边界,实施差异化的准入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如重点生态功能区划中的禁止开发区与负面清单制度。从规划管理的角度看,空间维度的加入,必然要求在传统的指标管控基础上引入边界控制手段,逐步强化和提高生态环境的空间治理能力。
1.2生态环境规划中空间治理理论和实践的演进
在现有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中,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专项环境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等都属于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范畴。但如果将生态环境规划分为环境规划和生态规划,从学科和理论体系上便可以看到,两类规划背靠不同的学科和理论体系,特点鲜明迥异,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差异,使得两类规划中天然存在着空间治理思想的不同。生态规划以“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侧重聚焦自然系统的协调性规划。其以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关系为规划载体,是一种非物质性或无实体性的规划。传统自然地理区划目的在于表达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布规律,地理地带性规律和自然地域分布规律也被作为区域划分的依据在气候水文区划、地貌区划、植被区划和资源区划中发挥作用。随着对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不断继承和优化,通过在传统地理区划的基础上加入生态要素和生态格局因素建立起了生态区划的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自然生态领域空间治理的理论和方法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并经历了从认识自然到服务农业再到服务区域综合治理的转变。我国生态领域的空间治理也经历了从单一生态要素到复合生态要素,从部门区划到综合区划,从描述现象到关注过程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生态规划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等形式应用于空间治理实践中,在国际实践中亦处于前沿和领先地位。
2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关系
2.1空间规划是优化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大规模的增长体制也引起了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约束更加严格等问题。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已被纳入全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保护、维护和恢复环境是当务之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是加快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
2.2空间和时间规划基于对资源使用和环境可持续性的评估
评估资源和环境的可转让性是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基础,并且在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结构调整以及土壤和空间控制机制的创建和改进中起着重要作用。
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解释说,正在对环境资源和能力以及土地和空间管理的适当性进行评估,目的是为“三区三线”的定义奠定基础。
2.3空间规划具有优化生态环境的主要任务
国土空间规划假设2035年的目标实质上是创建一个集约化,高效的生产空间,适度的居住空间和美丽的生态空间的空间布局[1]。创建具有美丽生态空间的空间布局是空间规划的关键任务之一。空间规划一方面是在空间上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力保护,另一方面是对城市发展实施有效、合理的措施,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空间规划的两个重要任务。因此,制定和实施空间与空间规划的过程的核心是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的过程。
3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关系研究总结
3.1创新生态环境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方式
生态环境规划如何融入国土空间规划,首先取决于它应解决的空间治理问题究竟是什么。生态环境规划必须回答国土空间开发中“何所为何所不为,何处可为何处不可为”的问题,发挥其在国土空间开发与利用中的底线管控与前置指引作用,服务国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此,生态环境空间治理应着力实现“管控”和“指引”两大核心任务,兼顾底线的刚性与管控的弹性[2]。具体而言,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之前,需要把自然环境本底与自然资源利用上线落实到相应的空间单元,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必要基础,体现前置性;在国土空间规划之中,需要把包含水、土、气、声等多个环境要素的综合管控要求与相应的空间规划进行整合衔接,体现协调性;在国土空间规划之后,需要配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与监督,体现约束性。
3.2空间规划方法为生态环境的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规划只有与时俱进才有意义。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是确保国土空间规划从静态规划转变为动态政策规划的重要元素。在执行空间规划的过程中,有必要不断检查规划结果并反馈计划的执行情况[3]。有效执行该计划的关键是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可靠的特殊法律行为,可靠的管理系统和可操作的空间规划机制。许多计划、实施、监督和管理过程也为优化环境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3.3空间规划的科学理论为优化生态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持
空间规划涉及很多内容,包括空间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城市空间形态和风格的控制以及历史文化的保存。与空间规划有关的理论包括位置理论、梯度理论、空间结构概念以及RS,GPS,GIS等方面。用空间规划和空间规划的科学理论指导各级空间规划的发展和全面实施,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产性和生态性居住空间的合理分配,并且肯定会提供更有效地技术来优化生态环境[4]。这种支持必将推动和支持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并将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来不断实践和支持工作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生态文明问题,将使空间规划与空间规划体系更加完整,和谐。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将其销毁,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迅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将迫使我们将来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维修。因此,我们在设计系统时可以考虑到这一点,尽管这比考虑计划要困难得多,但是仅在计划和建设完成后,就不会留下难以解决的生态问题,从而让人与自然共同发展,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谢美娇.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探析[J].安徽建筑,2020,27(10):185-186.
[2]孙琪.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与实施初探[J].产业创新研究,2020(14):85-86.
[3]宗长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21):64.
[4]石忆邵.新时代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与任务[J].上海国土资源,2020,4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