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   作者:陈娜飞
[导读] 研究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Ⅱ)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作用与效果。

陈娜飞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 血液科;河北邢台054000)
【摘要】目的:研究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Ⅱ)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作用与效果。方法:抽选我院接受并治疗的122例CML病例,抽选时间最开始由2017年9月直到2019年8月,把其中61例只接受一代酪氨酸酶抑制剂(TKI-Ⅰ)的为A组,另外61例接受TKI-Ⅱ的为B组,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在治疗后,B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A组患者,没有十分显著性的差异(P>0.05);在治疗后,B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对比A组患者,没有十分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CML患者而言,TKI-Ⅱ能够得到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让患者得到相对来说更为持久的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缓解效果。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效果
   在临床中,以往大多借助化疗、干扰素对CML患者进行治疗,现阶段,各项新兴的医疗技术持续得到了提升,使得TKI-Ⅰ逐步被应用到对CML患者进行治疗,尽管得到了相应的效果,但是,一些患者总的耐受度较低,对治疗效果带来了许多影响。而TKI-Ⅱ借助其十分突出的优势在临床中获得了十分普遍地使用[1]。文章抽选时间最开始由2017年9月直到2019年8月我院接受并治疗的122例患者,并对其实施分组,现在把有关的情况进行介绍:
1.对象、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接受并治疗的122例CML病例,抽选时间最开始由2017年9月直到2019年8月,把其中61例只接受TKI-Ⅰ的为A组,另外61例接受TKI-Ⅱ的为B组。A组性别:男患、女患依次是42例、19例;年龄主要分布于20岁-41岁之间,平均(30.33±6.94)岁。B组性别:男患、女患依次是43例、18例;年龄主要分布于21岁-42岁之间,平均(31.87±5.92)岁。2组患者各项基础资料在进行对比后,没有十分显著性的差异,可作出比较,P>0.05。
1.2方式
   A组:对患者施予磺酸伊马替尼进行口服,单次一片,每日一次,在进食期间进行口服,治疗中位时间共 21(3个月-57个月)个月。
   B组:对患者施予TKI-Ⅱ:对共19例患者施予达沙替尼片进行口服,单次一片,每日两次,在早间、晚间进食期间进行口服,共一个星期就是一个治疗周期,治疗中位时间共16(2个月-48个月)个月;对共12例患者施予尼洛替尼胶囊进行口服,单次一粒,每日三次,在进食期间进行口服,共一个星期就是一个治疗周期,治疗中位时间共18(3个月-49个月)个月。
1.3观察指标
   评估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后其治疗疗效:主要就包括了完全血液学缓解(CHR)、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主要分子学缓解率(MMR)、5年总体生存率(OS)。CHR指的是外周血标本要完全与白细胞(WBC)低于10×109/L、血小板(PLT)低于45×109/L间相符,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低于5%。CCyR指的是Ph+细胞的阳性总比例0%。MCyR指的是Ph+细胞总比例处于0%-35%之间。MMR指的是治疗结束后BCR-ABL低于0.1%或是降低高于3个对数级。
   评估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后其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在这其中,不良反应主要就包括了血液学不良反应、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血液学不良反应:Ⅰ级指的是十分轻微的不良反应,没有表现与症状,且无需对机体进行相应的治疗;Ⅱ级指的是中等的不良反应,一般会出现表现与症状,且需对机体进行药物或是其余治疗;Ⅲ级指的是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极有可能引发许多不良后果;Ⅳ级指的是极有可能危害到生命的不良反应。
1.4数据分析及统计处理
   在本研究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一律以SPSS19.0这一统计学软件来实施处理,其中,2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治疗疗效情况一律用[例(%)]来表示,选择χ2进行检验,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反就是没有意义。
2.结果
2.1比较2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
   在治疗后,B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对比A组,没有十分显著性的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CML指的是一种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达沙替尼、尼洛替尼都是现阶段临床中应用到对CML进行治疗的药物,其为TKI-Ⅱ,作用机制就是对细胞信号转导进行抑制,进而对肿瘤细胞所出现的生长、增殖进行抑制,让细胞发生凋亡,靶向作用到BCR-ABL融合蛋白基因上,并对其活性进行抑制,同时,阻断BCR-ABL融合蛋白基因在进行表达期间所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2]。Ph1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都是CML本身的分子基础,在BCR-ABL融合基因发生重排性异位突变等方面的问题后,BCR-ABL基因处在22号染色体,为具有较小变异性的5.8 Kb的DNA小片段,在发生易位后,22q-、9q结合部得到bcr/abl融合基因,编码出具有特异性的210kb的蛋白质(P210),其就是酪氨酸激酶,在肿瘤的发生中十分关键,能够让机体中形成费城染色体,引导CML的出现。有研究人员指出了,达沙替尼抑制BCR-ABL融合蛋白基因半抑制浓度(IC50)对比伊马替尼更低,由此证实了,达沙替尼对比TKI-Ⅰ具有更高的活性,能够更为迅速地发挥出功效。
   综上,TKI-Ⅱ对于CML患者而言,能够在得到更为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让患者得到相对来说更为持久的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缓解效果,让其生存总周期最大限度地获得延长,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蔚,顾健,马莉,等.细胞遗传学检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8):1320-1322.
[2]张小燕,张娟,史晋叔,等.靶向干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3):417-4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