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施行急诊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   作者:陈萌
[导读] 分析急诊护理干预辅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的相关影响。

陈萌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干预辅助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的相关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总计124例,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依据随机法分组,即对照组(n=62,常规护理)、观察组(n=62,急诊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血气指标、情绪状况、不良反应)。结果:组间干预后动脉CO2分压(PCO2)、O2分压(PaO2)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干预前改善,观察组患者的PCO2水平更低、PaO2水平更高、SAS与SDS评分更低,P<0.05;组间胸部不适、躁动不安、记忆衰退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率(9.67%vs25.80%)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患者辅助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减少不良反应,助于患者康复,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血气指标;不良反应;护理效果
   
    心肺复苏后患者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不良反应。本文就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心肺复苏患者为例,评价予以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均为心肺复苏抢救患者,总计124例。依据随机法分组,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等丧失配合能力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66岁,平均年龄(42.20±6.60)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3.20±7.50)岁。心肺复苏抢救患者分组后资料均衡,具有 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本组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用药指导、生活照护、吸氧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辅助急诊护理干预。(1)加强护士技能培训。基于收治患者情况的特殊性,要求急诊护士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患者入院后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病情,做好血气、心电记录,患者有并发症征兆迅速对症处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加强院感工作控制。(2)加强心肺复苏监护。监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情况下,需准确识别患者症状、针对性处理,增加护理巡视频率。重视与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沟通中指导家属相关健康知识,通过共同监护及时发现、处理患者异常情况,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另外,湿毛巾敷于患者头颈部,维持适宜温湿度,以改善患者的脑部氧气代谢、降低再灌注损伤。(3)气道护理。加强对患者的管道护理,避免管道移动以及滑脱等情况,插管近端固定。吸痰前予以患者纯氧护理(3min),观察患者吸痰期间的瞳孔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4)心理干预。基于疾病起病急的特点,患者成功救治后仍有明显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康复情况、增加应激反应。综合患者的文化程度、生活背景进行心理干预,予以患者健康教育,客观分析患者的病情,予以患者安慰、鼓励,指导患者冥想、情绪疗法转移注意力。另外,讲解成功康复案例,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信心。
1.3观察指标
    统计2组心肺复苏抢救患者的护理效果,包括血气指标(PCO2、PaO2)、情绪状况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桡动脉穿刺采血(2ml),以i15血气分析仪检测血气指标水平。
1.4情绪评分
    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心肺复苏抢救患者的情绪,评分越低、患者的情绪越平稳[1]。
1.5数据分析
    心肺复苏患者的观察指标导入软件包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计量资料(血气指标水平、情绪评分)以例(n)、率(%)以及均数(Mean Valu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的形式描述,分别采用(X2)、(t)检验。P值小于0.05,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观察组、对照组心肺复苏患者的胸部不适、躁动不安 、记忆衰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1,总发生率分别为9.67%、25.80%。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相关指标改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PCO2为(56.50±4.20)mmHg、PaO2为(81.20±4.30)mmHg、SAS评分为(60.50±6.05)分、SDS评分为(59.60±4.50)分,干预后PCO2为(31.22±3.50)mmHg、PaO2为(95.50±4.50)mmHg、SAS评分为(30.05±2.30)分、SDS评分为(25.80±2.20)分。
    对照组患者干预前PCO2为(56.55±4.30)mmHg、PaO2为(81.05±4.35)mmHg、SAS评分为(61.05±6.03)分、SDS评分为(59.30±4.80)分,干预后PCO2为(42.70±3.60)mmHg、PaO2为(87.45±4.05)mmHg、SAS评分为(48.80±5.60)分、SDS评分为(46.30±4.30)分。
    经统计学计算,t=18.0033、10.4698、24.3871、33.4189,P均<0.05。


3 讨论
    心脏骤停抢救患者心肺复苏是常用操作,可以积极预防脑细胞坏死、缺氧。经临床证实,心肺复苏治疗的进步,成功降低了患者的死亡、致残风险。心脏复苏治疗后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助于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进一步促进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安全性[2]。通过加强护士技能培训、心肺复苏监护、气道护理、心理干预等急诊护理干预,重视护士护理技能培训,加强病情评估技能训练,可以及时检测患者病情、预防并发症,通过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加速患者康复,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稳定患者的身心状况[3]。相关研究指出,予以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急诊护理干预康复效果显著,预防和减少了不良反应,康复状况良好[4]。
    本文结果与王会冬研究接近,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PaO2高、PaCO2低、不良反应发生率9.38%低,P<0.05数据差异显著[5]。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干预助于改善心肺复苏患者脑部缺氧状态,提高患者安全性,具有推行价值。
参考文献:
[1]殷长春.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2):114.
[2]刘碧梅,黄春华,张珍.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外医疗,2020,39(34):162-164.
[3]任凭. 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 医药前沿,2020,10(4):161.
[4]彭思芸.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分析[J]. 中华养生保健,2021,39(1):96-97.
[5]王会冬.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8):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