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对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   作者:李枭鹏 赵红梅2 杨富义
[导读]
李枭鹏1   赵红梅2  杨富义3通讯作者 
(1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0;2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00;3.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对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4月-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8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后,将提示未形成脑血管侧支循环的30例患者视为对照组,将提示有脑血管侧支循环形成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85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狭窄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血管狭窄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1<0.0001,P2<0.0001,P3<0.0001,P4<0.0001,P5<0.0001,P6<0.0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脑血管直径狭窄度(12.58±6.32)%、面积狭窄度(13.12±5.7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68±1.26)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7<0.0001,P8<0.0001,P9<0.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管侧支循环是否形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介入治疗预后影响较大,主治医生可以通过观察侧支循环是否形成判断患者病情进展,并制定更为妥善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介入治疗;侧支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狭窄;神经功能缺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比例约为69.9%-70.8%,是一组因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1]。本次研究的目的为探讨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对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此笔者选取了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接受介入治疗前安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未形成侧支循环)和观察组(形成侧支循环),现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4月-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8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后,将提示未形成脑血管侧支循环的30例患者视为对照组,将提示有脑血管侧支循环形成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85例患者基本情况如下: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且未接受过介入治疗;年龄最小50岁,最大72岁,平均(60.34±3.16)岁;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血栓38例,腔隙性脑梗死25例,心源性脑栓塞22例;合并糖尿病29例,高血压48例,冠心病35例,高脂血症26例。
1.2方法
    85例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
1.3观察指标
    ①脑血管狭窄程度(直径、面积狭窄度);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量表)。
1.4统计学分析
    行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型数据以(n%)表示,计量型数据以(±s)表示,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55例):治疗前,直径狭窄度(31.26±10.17)%、面积狭窄度(34.37±12.7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47±1.02)分,治疗后,直径狭窄度(12.58±6.32)%、面积狭窄度(13.12±5.74)%、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68±1.26)分,治疗后的三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t1=11.5698,t2=11.2488,t3=17.3383,P1<0.0001,P2<0.0001,P3<0.0001,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30例):治疗前,直径狭窄度(45.56±11.46)%、面积狭窄度(47.38±13.09)%、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45±1.53)分,治疗后,直径狭窄度(21.17±5.69)%、面积狭窄度(23.24±5.1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72±1.11)分,治疗后的三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t4=10.4409,t5=9.4044,t6=13.7058,P4<0.0001,P5<0.0001,P6<0.0001,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相较,观察组治疗后的三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7=6.1969,t8=8.0562,t9=7.4298,P7<0.0001,P8<0.0001,P9<0.0001,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侧支循环是指大血管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可以通过周围形成的毛细血管供给大血管所支配的区域,从而维持这一区域的生理功能[2、3],包括心脏侧支循环、脑血管侧支循环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准确判断脑卒中患者脑部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是否形成侧支循环,从而为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4]。
    本次研究中,未形成侧支循环的患者为30例(对照组),形成侧支循环的患者为55例(观察组),后者脑组织局部供血情况明显好于前者,经介入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一定改善,脑血管狭窄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王颖和郭培培的研究中[5],研究人员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将9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四组,无侧支循环组、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结果提示侧支循环代偿程度越高,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越理想,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卒中评分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可为本研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脑血管侧支循环形成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未形成侧支循环患者,可将侧支循环代偿程度作为介入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晗,王希明,郝光宇,姚飞荣.多期CTA与单期CTA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状态的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0,39(12):2375-2379.
[2]钱才,魏阳子.CT血管造影技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7):2511-2513+2516.
[3]陈广浩,邱建博,郑少青,马跃虎.磁共振血管造影侧支循环在脑卒中血管再通术预后中的应用价值[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20,41(02):93-98.
[4]袁梅飞.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动脉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黑龙江医学,2020,44(04):446-448.
[5]王颖,郭培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对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0,20(03):245-2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