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低分子肝素和贝米肝素治疗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   作者:雷华
[导读] 对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与贝米肝素用药取得的效果观察。

雷华
(襄阳市襄州区妇幼保健院;湖北襄阳441100)
【摘要】目的:对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与贝米肝素用药取得的效果观察。方法:收集医院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4例(2019年6月-2020年6月),以数字1:1分组方式,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n=27),观察组患者采用贝米肝素钠注射液治疗(n=27),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液学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与红细胞比容等相比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0%(1/27),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产后出血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中,给予贝米肝素钠注射液治疗,效果较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贝米肝素;低分子肝素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疾病类型,部分患者产后出血发病后可能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情况,发病急且病情变化较快,若未及时控制治疗,可能引发大出血、组织坏死甚至致死等问题。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方法以药物控制治疗方式为主,如贝米肝素用药,可帮助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整体治疗效果理想[1]。本次研究将对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治疗中不同药物应用下取得的效果做对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54例(2019年6月-2020年6月),以随机分组方式分组,对照组患者27例年龄平均(27.62±2.00)岁,初产妇与经产妇分别为16例、11例。观察组患者27例年龄平均(27.55±1.96)岁,初产妇与经产妇分别为17例、10例。所有患者临床诊断确诊疾病类型,无药物禁忌症情况,对本次研究同意配合。一般资料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基本相近可进行对照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用药选择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用量0.4ml,皮下注射用药。观察组患者用药选择贝米肝素钠注射液,每日3次用药,皮下注射用量8.0mg。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治疗后血液学相关指标观察,包括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以及红细胞比容等。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血液学指标、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利用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描述,组间数据结果对比经过t或卡方检验,由SPSS23.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学指标观察
    治疗后观察组血液学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与红细胞比容等相比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用药不良反应情况观察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出现1例恶心呕吐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3.70%(1/27),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产科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一般表现为微循环异常,血小板、纤维蛋白大量聚集与沉积,是产科常见为重症疾病类型,发病后病情变化较快,严重时将导致患者脏器功能出现异常障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临床一般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叫做去纤维蛋白综合征,表现为血液障碍,因出现广泛性血栓情况,可能产生循环系统障碍问题。临床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一般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症状表现,如阴道无凝血倾向,出血量持续达到1300ml以上,平均保持2250ml出血量,且患者可能伴有其他寒战、呼吸困难、牙龈出血以及皮肤瘀斑等表现,临床检查可发现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其他血液学指标均有明显变化,所以需要结合患者实际,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2]。
   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方法以药物控制治疗方式为,如给予低分子量肝素,该药物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对凝血酶产生作用,实现肝素抗血栓目的,使出血风险降低,用药不会经乳汁分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药物在帮助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3]。所以考虑在用药中给予贝米肝素,该药物作为第二代低分子量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在抗凝血因子方面活性更高,优势表现为半衰期长,且作用时间较快,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被用于临床治疗中[4]。
   本次研究结果中,治疗后观察组血液学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与红细胞比容等相比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因血管内皮高凝状态,可能增强纤溶系统代偿性,凝血系统也因此出现异常,所引发血液学指标变化,而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增加,而凝血酶时间减少,提示该药物应用下取得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70%(1/27),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种药物用药下,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情况,安全性较高。为降低产后出血所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可能性,应注意在产后对患者出血情况密切观察,对于高危妊娠产妇可在分娩前给予预防性用药,而分娩后则结合产妇出血实际,在用药选择上加强,确保药物应用下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达到治疗目标。
   综上,产后出血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中,给予贝米肝素钠注射液治疗,效果较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影,阎妍,王忠利.血栓弹力图对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0,28(05):1699-1703.
[2]王海军,邢学忠,曲世宁,等.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凝血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10):1197-1200.
[3]罗敏,吴李萍,宗莹,等.血栓弹力图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20,43(04):332-337.
[4]张月梅.经产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20,31(04):361-3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