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上   作者:冯浪
[导读] 探析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冯浪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目的:探析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内容病例均为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病例数72;纳入时间:2020年1-12月);将纳入患者以随机分组形式划分至A/B组中,各36例;前者行常规护理,后者行预见性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睡眠质量、住院时间及心律失常复发率。结果:经对比观察,B组患者卧床及住院时间就能显著短于A组,且其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A组;同时,B组患者心律失常复发率显著低于A组5.56%<22.22%(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并降低其疾病复发率,提升治疗效果,建议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发病率较高的临床病症之一,这一病症发生后患者多会出现持续性缺氧、缺血,易引发心肌坏死[1]。故及时予以规范化治疗十分重要,而为了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在其治疗中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故此次研究主要分析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该病症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内容病例均为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病例数72;纳入时间:2020年1-12月);将纳入患者以随机分组形式划分至A/B组中,各36例;A组男、女比例为19/17;年龄45-74岁(60.25±3.48);B组男、女比例为20/16;年龄47-75岁(60.89±3.7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数据无明确区别(P>0.05),可比。此次研究内容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参与者知情。
   1.2 方法
   A组予以常规护理,需在患者入院后严密进行病情监测,并结合其认知能力予以健康知识教育;同时遵医嘱予以用药及饮食指导。B组实施预见性护理:(1)建立预见性护理小组,由小组成员对患者病情及治疗中相关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估后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2)护理实施:①病情监护:结合既往研究可见,心梗患者多在上午9-12点及溶栓治疗后24h内出现心律失常,故可将该时段设为病发高峰期,在此期间需严密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间隔10min观察记录其生命体征1次,及时掌握其是否有心律失常相关前驱症状出现;②药物护理:需建立两条有效的静脉通道,并持续予以低流量氧聊,并遵医嘱予以抗心律失常治疗;同时还需准备好相关急救设备、仪器及药物等;③心理疏导:在心梗并心律失常发生后,患者易出现紧张、担忧等不良情绪,因而在护理中就需注重关注患者心态变化,及时予以关注疏导,并鼓励患者家属多予以陪伴、鼓励,满足患者的精神心理需求,提升其治疗信心,改善不良情绪;④饮食指导:需嘱咐患者保持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纤维饮食,坚持少食多餐,以免过饱增加心脏负担。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睡眠质量(应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估,得分越低越理想)、住院时间及心律失常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5.0软件分析研究采集数据。计量、计数方面数据在(±s)、%下表示,以t、χ2检验;组间对比在P<0.05时可体现统计学含义。
   2.结果
   2.1 卧床时间、睡眠质量及住院时间
   经护理,B组患者卧床、住院时间及PSQI评分对比A组均有明确降低(P<0.05)。见表1:
2.2 心律失常发生率
   护理后,B组复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例数为2例,A组为8例;经比较,B组心律失常复发率显著低于A组5.56%(2/36)<22.22%(8/36)(χ2=4.181,P=0.041<0.05)。


   3.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心血管病征,病发后多以心律失常及胸骨后疼痛等为典型症状,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及病死率。在这一病症发生后,患者往往会在1-2周内出现心律失常,而且一旦其出现这一症状,其1 h内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2]。因而在该类患者治疗中,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十分关键。
   在临床上,预见性护理属于新型临床护理模式之一,其充分体现了现代护理学理念[3]。在该护理模式下,护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充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进而结合其实际病情及可能引发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制定一些具有前瞻性及预测性的护理方案,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性,降低其疾病恶化或发生不良风险事件的几率。经此次研究结果能够发现,在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后,B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卧床、住院时间相对比A组均出现了明显缩短,且该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及复发心律失常的概率相对比A组也出现了明显降低(P<0.05)。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中能够起到预防心率失常症状再发生,促进患者病症有效恢复的效果。分析可见,在预见性护理模式下,其较常规护理模式更具主动性及前瞻性,其能够通过对心肌梗死并发特点及疾病高危因素的分析,综合评估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而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病情,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
   综上,建议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其能够起到提升患者康复效果及睡眠质量的作用,并能够有效预防心律失常的复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华、刘娟、杨连娟.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具体效果观察[J]. 人人健康, 2020, No.523(14):567-567.
   [2]耿壮丽. 基于早期预警评分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030(016):2913-2915.
   [3]赵红霞, 袁媛.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具体效果观察[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9, 040(012):974-9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