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模式在创伤骨科护理中对疼痛缓解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6期   作者: 李玉梅
[导读] 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在创伤骨科护理中对疼痛缓解的应用效果。


 李玉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三医院;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在创伤骨科护理中对疼痛缓解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30.14±1.05)分、SDS评分(30.45±1.31)分和VAS评分为(3.81±0.19)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相关数据(40.35±1.11)分、(40.31±1.29)分和(5.11±0.53)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模式,极大程度改善了创伤骨科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疼痛状况,令患者的护理体验得到较好的提升, 有效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模式;创伤骨科;疼痛缓解
引言:创伤骨科患者具有病情重和治疗周期长的特点,且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因病症问题而产生剧烈的疼痛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而选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不仅能够对患者的病症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促进创伤骨科患者的及早痊愈。还可以协助患者缓解自身的病症疼痛,令患者的护理体验得到较好的改善。本文详细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在创伤骨科护理中对疼痛缓解的应用效果,以此为增强创伤骨科患者护理水平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的开始时间为2020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1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50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照组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15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0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3岁,最小年龄为13岁,平均年龄为(35.6±1.2)岁。在观察组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14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1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年龄为12岁,平均年龄为(35.9±1.5)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无任何明显差异(P>0.05),可以用于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建立档案
   对创伤骨科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并将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及单次疼痛时长等信息予以记录,为后续的疼痛护理工作提供有利的信息参考。
1.2.2 健康宣教
   医护人员根据创伤骨科患者的文化接受程度,采用开设讲座的方式,向患者讲解骨科疾病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使患者的相关认知水平得以提升,令日常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隐患大大降低,保障创伤骨科患者的顺利安全康复[1]。若患者在此期间对宣教内容存在质疑或问题,医护人员应利用自身的工作经验,结合相应的专业知识,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解答患者的各项疑惑。从而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和认可度,令临床护理工作可以更加顺利有序地开展。
1.2.3 心理疏导
   部分患者因自身疼痛会产生烦躁的不良情绪,极容易引发护患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后续的临床护理工作面临巨大的阻碍。针对创伤骨科患者的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遵循细心、爱心和耐心的护理原则,认真倾听患者的内心倾诉,详细了解患者的各项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科学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的不同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令患者的情绪状态变得更加稳定[2]。
1.2.4 疼痛护理
   对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工作,主要分为创面护理、运动锻炼、注意力转移和药物镇痛四个方面。其中,创面护理是疼痛护理工作的核心部分,也是加快创伤骨科患者尽快康复的一大措施。在开展创面护理工作时,医护人员应利用纱布和柔软性较好的敷料,对患者的创面进行清洁和包扎操作,有效防止细菌感染的现象发生,使患者免受额外的疼痛折磨[3]。而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移动患肢和被动训练,不仅可以加快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环速度,也能够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压疮的情况出现,令患者的护理体验得到较好的改善。医护人员在进行上述的操作时,应尽量保持动作的轻柔,防止因用力过猛而对患者造成疼痛。同时利用播放音乐、观看搞笑视频和做游戏等方式,能够使患者的注意力得到较好的转移,令患者的疼痛感大大减轻。除此之外,通过服用止痛药物和局部冷敷的方式,也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让患者的情绪状态保持平稳,确保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主要以SAS评分、SDS评分及VAS评分作为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创伤骨科患者的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0.0进行专业分析。并以(±s,分)标识效果,经t/X2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从表1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VAS评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面对创伤骨科患者,常规护理方法主要通过生活指导、病房优化、基础护理和用药指导等措施,使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而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干预,通过建立档案、健康宣教、心理疏导、创面护理、运动锻炼、注意力转移和药物镇痛等措施,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令患者的护理体验得到较好的改善。
   从本次实验中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为(30.14±1.05)分,SDS评分为(30.45±1.31)分,VAS评分为(3.81±0.19)分。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为(40.35±1.11)分,SDS评分为(40.31±1.29)分,VAS评分为(5.11±0.53)分。经对比可得,两组数据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创伤骨科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在改善不良情绪和降低疼痛感方面效果显著,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和认可度也得到较好的提升。为创伤骨科患者的早日康复起到了良好的帮助作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淑英.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9:133-134.
[2]任妮娜,冯德斐,茹祥艳.综合护理应用于缓解四肢骨折术后疼痛的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155.
[3]张晓.探讨分析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8:188-189.
[4]叶玉蕾.中西医结合护理对骨科疼痛患者护理效果的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8: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