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重症哮喘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月2期   作者:吴晓英
[导读] 分析对重症哮喘患者采用急诊抢救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的临床效果。
吴晓英
(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目的 分析对重症哮喘患者采用急诊抢救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2月至11月收治的重症哮喘患者76例,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分组,2月至6月入院的分进对照组(n=38),7月至11月入院的分进观察组(n=38)。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是急诊抢救,观察组的治疗方法是急诊抢救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改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讨论 采用急诊抢救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重症哮喘能显著提升患者血氧饱和度,维持呼吸和心率的稳定,临床效果较好。
【关键词】肾上腺素;急诊抢救;临床效果;重症哮喘
前言
哮喘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表现为胸闷、咳嗽等,可分成轻、中、重3类,其中,重症哮喘发病通常危急、致死率高,若不及时救治,则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上对重症哮喘的急诊抢救能缓解气管痉挛,同时,配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的效果较为稳定[1]。故本文就采用急诊抢救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重症哮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2月至11月收治的重症哮喘患者76例,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月至6月入院的编进对照组,7月至11月入院的编进观察组,各38例。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重症哮喘的患者;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患有其他重症的患者;配合性差的患者。对照组中有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2至65岁,平均年龄39.74±3.75岁;病程4至18个月,平均病程为7.15±0.15个月。观察组中有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21至68岁,平均年龄40.21±4.16岁;病程3至17个月,平均病程为8.01±2.36个月。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差异(P>0.05)。
1.2方法
以甲强龙(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052)联用氨茶碱(扬州中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32024040)治疗对照组患者,其中,甲强龙每次的注射剂量为80mg;氨茶碱每次用量不超0.25g,加5%葡萄糖注射液与氨茶碱混合,静脉滴注,治疗14天。观察组除了采用对照组的治疗措施之外,增加小剂量的肾上腺素(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1020623)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为8至12μg/min,根据病情相应调整剂量,治疗14天。
1.3观察指标
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组间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检验计数资料(%),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进行比较:在治疗前,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以后,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1:
 
3.讨论
重症哮喘作为危重度类疾病,随着患者病程加长,会出现说话受阻、呼吸困难等症状,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若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可使症状反复,引起气道高反应[2]。为缓解患者的胸闷、呼吸困难,需要消除呼吸系统炎症,舒张气道。对此,临床急诊上通常采用氨茶碱联合甲强龙治疗,其中,氨茶碱能调节机体免疫力,有效扩张支气管;甲强龙作为糖皮激素类药,能抑制炎性细胞的生长,改善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活性,从而缓解哮喘症状,但是,氨茶碱在短期会使得血清浓度升高,而甲强龙长期应用可使血压升高,不利于患者心脏正常功能的稳定[3]。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甲强龙联用氨茶碱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小剂量的肾上腺素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均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肾上腺素能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小剂量的肾上腺素便可促进糖原、脂肪分解,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胸闷、呼吸困难,控制血压水平,从而提升血氧饱和度,维持呼吸和心率的稳定。
综上所述,采用急诊抢救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救治重症哮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孙莉萍.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40例临床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 2019(A01):323-325.
[2]张勇,汤华军.急诊抢救联合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重症哮喘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21):23-34.
[3]刘兰,李玉,谢子琪.小剂量肾上腺素在重症哮喘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 2020,40(11):106-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