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李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成都610061)
摘要:目的 临床观察预防性护理应用于肺结核大咯血患者的效果观察。方法 从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中选择60例患有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的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疾病迁延时间和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观察组预防性护理的效果好且患者的满意度高,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肺结核咯血;护理效果;满意度
肺结核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临床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特征,病程长、易复发为其特点[1]。患者咯血时间长或者没有被及时干预,就会造成严重的缺氧状态,最终导致窒息死亡。以往对肺结核大咯血的护理方法不全面,常常导致护理效果不佳。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60例患者予以预防性护理,其效果理想,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患者中,抽出60例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2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21±0.52)岁;疾病迁延时间为9天-3个月之间,平均迁延时间为(1.50±0.60)个月;观察组有18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45±0.42)岁;疾病迁延时间为9天-3个月 ,平均迁延时间为(1.70±0.40)个月。在年龄、疾病迁延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预防性护理,例如消毒隔离护理、心理疏导、护理质量等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⑴消毒预防调护:本病应该注意预防,接触患者时须戴口罩,嘱咐患者勿随地吐痰,病房应该勤通风[2]。患者用过的物品要及时消毒,避免感染他人。⑵起居护理:禁烟酒节起居,禁恼怒慎严寒。患者应静卧休息,大咯血时应绝对卧床,不可随意变换体位 ,取侧卧位。⑶心理护理:护士先向患者解释清楚此病的情况,树立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3]。⑷严格执行护理流程:医护人员要随时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治疗过程中,护士不仅要做好自身的防护,还要照顾好患者,一经发现不得隐瞒,及时治疗,严格执行每一道护理程序和操作[4]。⑸及时干预:若出现大咯血患者,护士应马上予以治疗措施,让患者吸氧,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保持室内清洁,营造舒适的环境,防止二次感染。
1.3观察指标
将2组病人的疾病迁延时间和住院时间记录。护理满意度的评分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总分 100 分,满意:>90 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护理满意度 =(满意 + 较满意)/总例数×100% 。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疾病迁延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1。
3.讨论
肺结核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大咯血,咯血量越多,对体内各脏器的伤害越大。这些肺结核患者咯血的程度有很大差别,也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很容易出现心脏骤停、窒息等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抢救,病人很容易死亡。患者开始咯血时就要进行有效地止血干预,首诊准确性对疾病后期的治疗和护理极其重要,预防性护理可以和其它治疗方法相结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5]。以往的护理经验不足,未达到患者需求,没有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预防性护理从消毒隔离、心理、护理质量等方面研究出专业性护理措施,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护理人员的感染率,严格遵守护理规范,提高护理质量,突出预防性护理的优点。
综上所述,对照组的疾病迁延时间和住院时间都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56.67,比对照组93.33(p<0.05)降低很多,说明了在肺结核合并大咯血中,预防性护理的认可度高,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刘华青,刘苗,牛玉轻.肺结核伴发大咯血的急救护理体会[J].饮食保健,2018,5(5):119-120.
[2]纪霞,温乐梅.肺结核大咯血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13):185-186.
[3]李臣凤.集束化护理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肺结核大咯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8):22-23.
[4]时艳丽.集束化护理干预对肺结核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联合介入栓塞术后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23):3595-3596.
[5]杨桂杰,李玲.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肺结核并发急性大咯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医学信息,2018,31(z1):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