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在内科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中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6期   作者:孙成坤,王洪宝
[导读] 探讨穴位按摩在内科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中的临床效果。
        孙成坤,王洪宝
        山东省鲁中监狱医院,山东淄博,255075
        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在内科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8月1日-2021年6月1日淄博市某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内科长期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周径差值、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指标和患肢肿胀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值、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患肢肿胀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按摩在内科长期住院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患者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穴位按摩;内科;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凝固形成血栓,被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近年来,国内专家经过研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增高[2-3],很多患者也深受此病带来的痛苦,轻则是引起患者的患肢出现轻微的肿胀和疼痛,重则引起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引起患者死亡。鉴于内科长期住院患者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人群之一,临床专家[4-5]一直在致力于探索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国内西医专家[6-7]将肝素等药物引入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虽然取得明显的疗效,但是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和骨质疏松等并发症。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号召[8-9],运用中医疗法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越来越得到国民及临床医护人员的喜爱。截止到目前,国内董昌海等[10]已经将补阳还五汤应用到此疾病的预防治疗中,效果及其明显。本研究在进行临床实地调查之后,将穴位按摩应用到内科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治疗中,效果极佳,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20年8月1日-2021年6月1日淄博市某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内科长期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入选患者符合内科相关诊断标准,均在我院行住院治疗,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研究期间患者病情恶化或因事退出研究,患者有药物过敏史,患者合并了其他的严重的疾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26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为(51.32±2.35)岁,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18-557岁,平均年龄为(50.79±2.20)岁。两组患者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在入选患者在手术后的24小时内为其使用腹壁皮下注射500IU低分子肝素钠,在使用药物之前对患者进行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指标的检查,根据结果决定最终药物使用剂量及注射次数。安排护理人员及时关注患者的具体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本组中为患者实施穴位按摩[11],由医生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尤其是患者的知觉意识、皮肤血运等基本情况,再对患者即将实施按摩的部位进行热敷20分钟以后安排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中医操作,每天根据患者的情况于每天早晨和晚间入睡前对其双下肢和足底进行按摩,一般的按摩顺序遵从由下到上,力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为患者进行按摩时,由推拿专家按照三阴交、足三里、涌泉、阳陵泉、血海等穴位[12-13]进行适度按摩,之后再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对患者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进行缓慢的按摩,再完成所有的按摩活动之后在安排患者做膝关节、髋关节和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对于踝部可以根据关节特点进行环转和外翻等活动。穴位按摩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以揉、按、点为主要的按摩手法。
1.3观察指标
①下肢周径差值: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小腿周径(髌骨下缘10cm处)及大腿周径(髌骨上缘15cm 处),计算小腿和大腿周径差。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和血细胞比容。③凝血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FIB、D-D 水平。④患者治疗前后对患肢肿胀程度进行评分,患肢有明显肿胀感,小腿下段有轻度水肿症状,记为6分;患肢有肿胀感,足背、踝部有轻度水肿症状,记为 4分;患肢有肿胀感,但未见明显水肿现象,记为2分;患肢无肿胀感、无水肿症状,记为0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前后下肢周径差值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具体见表1。


2.3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FIB和D-D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具体见表3。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内科长期住院患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14-16],不仅取决于长期服药和血管收缩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还取决于患者长期卧床,缺乏运动,导致血液流速缓慢有关。为了有效的降低内科长期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本研究在为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值、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血细胞比容及血清FIB和D-D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这说明治疗过程中穴位按摩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下肢周径,国内诸多中医均对此治疗方案进行了相同的论证。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治疗方案中选用的穴位按摩,并选取患者双下肢中三阴交、足三里等重要的穴位,通过揉、按、点三种按摩手法对几大主要穴位进行刺激,有效的通过刺激神经细胞已达到改善血气运行,实现阴阳调节,进一步巩固对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发挥的功效。
        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患肢肿胀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按摩在有效防治血栓的同时,减少了血液凝结,血管通路阻塞的现象,这对于降低患者患肢的肿胀具有十分具体的疗效[17]。
        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中药材的神奇疗效,更发挥在不同的药物的组合,不同剂量的联合可以发挥独特的功效。骨科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疾病恢复进程,但是本研究中中医疗法的组合可以有效的改善以往的治疗不佳之处,对于骨科术后患者更是一种福音。
        参考文献:
        [1]李珂,李京,孙宏,等.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实用骨科杂志,2021,27(04):306-309.
        [2]胡桂霞,尼春雨,张圆圆.中药外敷结合快速康复理念预防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1,53(07):209-212.
        [3]李松生,连艳红,尤笑迎.利伐沙班联合髋关节置换术对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术后DVT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4):449-451.
        [4]陈慧娇,孙晓红,张喆,等.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1,37(03):255-259.
        [5]DICKENS C M,MCGOWAN L,PERCIVAL C,et al. Contributi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o impaired health -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first myocardial infarction[J].Br J Psychiatry,2006,189 (4):367-372.
        [6]冯景,张晓丽.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08):25-27.
        [7]丁志辉,周铨昆,余征,等.田七祛瘀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3(01):42-44.
        [8]TOKER S,MELAMED S,BERLINER S,et al.Burnout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8838 employees [J].Psychosom Med,2012,74 (8):840-847.
        [9]FISHBAIN D A.Polypharmacy treatment approaches to the psychiatric and somatic comorbidities foun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5,84 (3Suppl):S56-63.
        [10]董昌海,梁发树,李茂瑞.补阳还五汤防治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光明中医,2016,31(21):3148-3149.
        [11]周丽琼,周运波.中药熏眼联合眼部穴位按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干预作用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04):103-105.
        [12]潘玉荣,胡美婷,汪惠.穴位贴丸联合穴位按摩辅助治疗项痹病的护理观察[J].四川中医,2021,39(03):211-214.
        [13]马渑霞.穴位按摩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1,53(03):181-183.
        [14]Ytterberg C,von Koch L,Erikson A. Abandoned to the strains
of daily life: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long-term experiences in partners to persons after a mild to moderate stroke [J].Disabil Rehabil,2019,41(6):649-655.
        [15]Saengsuwan J,Suangpho P. Self-perceived and actual risk of
further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stroke or recurrent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Thailand[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9,28(3):632-639.
        [16]范鑫超,鲍文娟,张凯,等.D-二聚体、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在髋、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33):5324-5328.
        [17]刘春晓,宋秀菊,王莉.益气化瘀通脉汤联合穴位按摩对股骨颈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2):2410-2414.
        作者信息:姓名:孙成坤,性别:男,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住院医师,专业:内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