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6期   作者:柴立双
[导读] 探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应用价值。
        柴立双
        大庆市第二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 探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5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采用病毒唑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6.0%,观察组为92.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作为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一线药物。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唑;临床效果
        流行性出血热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它是因汉坦病毒感染所致,老鼠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充血等症状。小血管损伤和肾脏病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病理变化。本研究选择5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探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随机将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流行性出血热相关诊断标准。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1~58岁,平均(44.7±2.3)岁;病程2~9d,平均(6.1±0.8)d;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2~60岁,平均(45.0±2.2)岁;病程2~9d,平均(6.2±0.7)d。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以及伴药物禁忌证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临床诊断:①因患者小血管受损等原因,大部分患者伴畏寒、发热表现,大约持续3~7d;②伴全身中毒表现,出现剧烈头痛、腰痛及乏力等症状。
         1.3 观察指标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20ml/d;观察组是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病毒唑,1次/d,按照15mg/kg的剂量进行注射,两组均连续治疗一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等情况。严密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从而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发热期患者:按照10~15mg/kg的剂量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次/d,病情严重者可使用干扰素治疗,同时建议患者注意休息。
         1.4 评判标准
         痊愈:体温恢复正常,低血压、休克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体温恢复正常,低血压、休克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尿量正常;有效:体温明显改善,低血压、休克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等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5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数据使用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析研究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0%(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6例)。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研究
          治疗后,观察组发热消失时间(3.9±0.8)d、尿蛋白消失时间(3.5±0.9)d、少尿的消失时间(3.0±0.7)d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8±0.7)d、(5.5±0.9)d、(5.4±0.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研究
          治疗后,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因其病毒感染所致的流行性疾病,鼠类是其重要传播媒介如黑线姬鼠等。传播途径主要是与动物或其排泄物接触等。如果受到该类病毒入侵,它能够在机体脏器以及皮细胞等部位快速生长繁殖,从而导致细胞坏死以及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所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还能够改善治愈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病毒唑属于临床中较为新型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它可抑制肌苷酸变为鸟苷酸,有效抑制病毒核酸合成,另外它对于抑制DNA、RNA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效果较为理想。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严重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并累及机体多个脏器。所以使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可得到理想的疗效。诊断流行性出血热的指标主要包括发热、血小板变少以及尿蛋白表现为阳性等方面。因此临床医师应注意观察血小板以及尿蛋白的改变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后易发生精神变差等表现,此时应注意避免低血压休克的发生。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提高医务人员数量与素质,并增强医务人员对相关知识的培训;医护人员还应该积极与家属积极交流,对相关知识详细解释,使患者明白疾病的可防控性,同时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患者及其家属保健意识,疾病一旦发生应及时就诊,防止疾病的蔓延和传染。
          总之,采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作为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一线药物。
       参考文献
       [1]王淑英.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心电图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0(33):48.
       [2]黄其通,彭乐康,巫振欧,刘新梅,唐天侯,冷世信.干扰素并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10,4(18):18.
       [3]孙孟君,田常亮.病毒唑联合干扰素治疗流行性出血热24例[J].山东医药,2012,12(33):65.
       [4]刘锦秀.84例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特点分析[J].吉林医学,2014,2(33):74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