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沟通与随访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月2期   作者:秦昊天
[导读] 探究对艾滋病感染患者心理沟通及随访管理临床价值。
秦昊天
(成都市新都区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新都610500)
【摘  要】:目的  探究对艾滋病感染患者心理沟通及随访管理临床价值。方法  选86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心里沟通+随访管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出院后6个月情绪状态及用药依从性。结果  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用药依从性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对艾滋病患者常规护理中实施心理沟通+随访管理,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提升其用药依从性。
【关键词】: 艾滋病;心理沟通;随访管理
艾滋病为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具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1]。药物治疗为该病主要治疗方式。但受该病传播、预后等因素影响,患者多存在自我歧视、绝望、抑郁、焦虑等情绪状态,影响其自身免疫机能稳定性及用药依从性,影响预后,因此需加强护理。心里沟通为改善患者情绪状态重要方法,为保证患者长期情绪状态稳定,加强随访管理尤为关键。为此,本次研究选86例艾滋病感染患者,探究心理沟通及随访管理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86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艾滋病诊断标准[2],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24~71岁,平均(50.13±2.68)岁;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25~74岁,平均(50.67±3.74)岁;排除精神性疾病、病情加重、释放者;组间资料相近(P>0.05);研究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研究符合医学伦理。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用药指导、生活指导、环境护理等常规护理内容;患者出院后以电话、微信等方式保持随访,了解患者用药情况,耐心回答患者相关疑问。
观察组(常规护理+心理沟通+随访管理):(1)心理沟通:①情感评估:在保证环境舒适、私密状态下,与患者展开一对一沟通,包括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负性情绪困扰及负性情绪发生原因,结合患者病史、疾病状态等全面、客观评价患者情感状态;②情感表达:与患者深度交流,了解其目前所处环境中情感压力,鼓励患者主动说出自己顾虑;③情绪疏导:对患者进行情感交流,针对性疏导其负性情绪;帮助患者回忆自己发病后美好瞬间,并以此为切入点不断深化鼓励,以调整患者负性情绪,帮助其重建信心;④情感支持:叮嘱患者家属、朋友增强对患者情感支持,以改善患者生活中情感环境;(2)随访管理:建立随访管理小组,详细填写患者联系方式、疾病情况,并确定随访时间表,定期对患者展开微信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日常基本状况,予以情感指导、用药管理、健康教育等系统化随访干预,维持患者护理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出院6个月时情感状态:以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表示,分数高表示焦虑、抑郁情绪严重;(2)比较两组用药依从性,以完全遵医嘱用药为优,每月漏服3次以下为良,≥3次/月为差;依从率为优、良百分比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s)、(%)表示计量、计数资料,t、2检验;P<0.05提示比较差异显著。数据统计计算软件为SPSS24.0。
2.结果
2.1 护理前、出院6个月情感状态
护理前两组情感状态评分相近(P>0.05);出院6个月观察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3.讨论
艾滋病患者多伴强烈自卑、自责、病耻感等负性情绪,并受环境歧视因素影响,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极易出现自我放弃等行为状态,影响其疾病控制能力,增加感染性疾病发生风险,因此需加强护理干预[3]。常规护理多以疾病为中心,对患者情绪状态及出院后情感变化关注较少,因此护理存在一定局限性。
心理护理为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主要护理环节,其中心理沟通为心理护理基础,可通过护患沟通,帮助患者针对性疏导其负性情绪、建立康复信心,以提升其治疗意愿,提升用药治疗依从性[4];同时保持院外随访管理,可通过有效随访机制使患者院外护理中同样维持理想情绪状态及护理依从性,对提升护理效果、改善预后具积极意义。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沟通及随访管理,研究结果发现,出院6个月观察组患者情绪状态评分均较对照组低,且用药依从性较对照组高,考虑原因为,与常规护理相比,实施心理沟通后,包括情感评估、情感表达、情感疏导、情感支持,可帮助患者逐渐缓解负性情绪,提升康复意愿,使其主动配合完成治疗,并在随访管理中持续降低其治疗应激情绪,达到提升其用药依从性之效[5]。
综上,对艾滋病感染患者实施心理沟通及随访管理,可改善其情绪状态,提升其用药依从性,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余阳, 彭碧华, 黄竹林,等. 长沙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对随访管理及治疗服务依从性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19, 26(01):22-25.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 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J]. 传染病信息, 2018, 031(006):481-499,504.
[3]刘聪, 曾愉, 乔佳颖,等. 广州市HIV感染者感知和内化耻辱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0, 26(05):46-49+91.
[4]周月芳, 田明霞, 王晓兰,等. 男男性行为者新发HIV急性感染期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 北京医学, 2019, 041(006):523-524.
[5]陈伟梅, 李丽仙, 程林,等. 聚焦解决模式在艾滋病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实用预防医学, 2019, 26(09):73-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