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月3期   作者:罗雯 卢启敏
[导读] 观察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效果。
罗雯  卢启敏
(武警云南省总队医院;云南昆明650100)
摘要 目的 观察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抢救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的复发率、院内再行PCI率以及抢救时间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总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化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同时降低复发率、院内再行PCI率以及抢救时间,对患者后期的治疗及预后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优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患者心肌冠状动脉闭塞造成心肌供血、供养不足而引发[1],是临床多发病。患者一旦发病,对其救治的关键是梗死血管的疏通、心肌血管灌注的恢复以及心肌损伤的治疗,然而救治的最佳抢救时间则直接影响着治疗后的效果及预后。为此,我院为找到更为满意的抢救方法、提升疗效及预后,选取在我院实时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优化急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8-80岁,平均年龄(57.3±6.3)岁;实验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7.7±7.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心梗位置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即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开放绿色抢救通道,使患者在入院后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将急救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抢救时实时监护心电情况,同时进行临床检查和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等。实验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优化排班制度,以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性抢救,提升急诊抢救有效率。排班采用三班制,每班设置一名组长,一名责任护理,多名辅助护士;组长由专业能力较强的医护人员担当,且每组中必须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抢救医师等。②加强预见性护理培训。对护理人员除专业培训外还要加强预见性护理培训,即是当患者入院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症状出现时无法应对。抢救过程中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培训以整体护理模式为中心,使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以及抢救操作技能,确保在实施抢救过程中可通过观察患者情况实施有效抢救措施,通过预判性护理主动准备相应措施,继而加快抢救流程,进一步减少抢救时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可最大程度控制病情,避免病情加重,提升入院后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效果。③优化出诊抢救和转运工作。当接到急诊抢救电话后,应立即对即将抢救的疾病做出预见性判定并在5分钟内准备好抢救物品后出诊。出诊过程中保持与家属通话,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并根据病情指导家属进行一些简单抢救,为抢救人员在现场抢救做好准备。抢救人员在与患者家属通话过程中,不仅要指导如何施救,还要给予心理支持,缓解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到达后先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静脉输液通道建立,对患者心电图做重点观察,判断患者是否是心肌梗死,以确定正确的抢救方案。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与医院沟通,提前说明患者情况,做好接诊准备,到达医院后开放绿色抢救通道,实施有效抢救。④评估病情。患者到达医院后,医护人员分为两组,一组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及时抢救,一组与家属了解患者致病因素、胸痛位置、症状、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同时了解患者的疾病史,两组医护人员根据两方结果做出基础判断。同时抽取静脉血和动脉血送至检验科进行化验,实时监测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作为病情判断依据。⑤急诊科抢救措施优化。当患者入院后通过绿色抢救通道到达抢救室后,实施定时、定人、定责抢救模式。即医护人员需在2分钟内为患者行吸氧治疗,3分钟内检测患者血氧和血压情况,5分钟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留存静脉血液样本[2]。⑥术前准备。首次发作心肌梗死患者,在心肌梗死发作6小时内可采取介入溶栓治疗来疏通梗死血管。介入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将患者的抢救剂量详细、规范的书写完整,准备转运至介入室过程中的所有物品,避免因转运途中出现意外而威胁患者生命。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包括抢救成功率、院内再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复发率,抢救时间:包括使用心电图时间、建立输液通道时间、抢救总时间,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当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时用±s描述,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抢救效果 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对照组的复发率和院内再行PCI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因素主要是冠状动脉在发生突发性闭塞而导致心肌缺血,多数患者的发病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为基础,而且在患者情绪出现大幅度波动、过劳等时均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常合并心力衰竭等,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有研究显示[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超50%患者因抢救不及时而导致猝死,并且及时有效的抢救可大幅度提高抢救效果,控制病情。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复发率、院内再行PCI率以及抢救时间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总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优化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同时降低复发率、院内再行PCI率以及抢救时间,对患者后期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咏梅, 刘晖, 安辉, 等.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23):3047-3049.
[2] 杨美玲.临床护理路径在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7):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