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维
北京振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医院100176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味归脾汤治疗恶性晚期肿瘤患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8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7例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出血,给予加味归脾汤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观察加味归脾汤的止血效果。结果 通过对纳入病例的观察分析,笔者发现对于恶性肿瘤晚期并发出血的患者,经中医辨证属于脾不统血证型者,给予中药汤剂加味归脾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结论 加味归脾汤治疗恶性肿瘤晚期出血,经中医辨证属于脾不统血证型患者的止血作用显著。
【关键词】 归脾汤;恶性肿瘤;晚期;出血;凝血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Jiawei Guipi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8 to October 2020, 37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 bleeding were treated with Jiawei Guipi Decocti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Jiawei Guipi Decoction was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hemostatic effect of Jiawei Guipi Decoction was observed. Results T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ases included, the author found tha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 complicated with bleeding, the patients who were classified into the spleen syndrome type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and Guipi Decoction, which achieved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survival quality of patients and prolonged the survival period of patients. Conclusion Jiawei Guipi Decoction has significant hemostatic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hemorrhage of malignant tumor.
[Key words] Guipi Decoction; Malignant tumor; advanced; Bleeding; Coagulation function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临床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命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因此,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增加,疾病构成发生重大变化[1]。随之而来的是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攀升和恶性肿瘤患者的逐年增多。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第一位死因[2]。在恶性肿瘤患者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经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一系列治疗,最终进入晚期阶段后,肿瘤侵犯迫害临近组织器官导致出血,各种出血所引发的死亡,在各种致死因素中占有不小的比率。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有:鼻咽癌的涕血,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的咯血,胃癌的呕血,肾肿瘤、膀胱癌的尿血,结肠、直肠癌的便血,宫颈癌的阴道出血,等等[3]。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对于恶性肿瘤晚期并发出血,不能耐受手术或介入栓塞止血的患者,采用归脾汤加味治疗中医辩证属于脾不统血证型患者3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自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37例恶性肿瘤晚期并发出血的患者,经中医辨证属脾不统血证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9岁,具体病种分布情况见表1: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西医结合肿瘤学》[4],患者病情的临床分期均为Ⅳ期,病理诊断明确。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5],辨证属于脾不统血证型,症见:出血,面色不华,体倦乏力,气短声低,舌质淡,苔薄或白,脉细弱。
1.3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脾不统血证型,患者不能耐受或拒绝手术或介入栓塞止血,能够配合口服中药汤剂者。
1.4排除标准
禁食水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对加味归脾汤成份过敏者,不能配合口服中药汤剂者,治疗过程中断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给予常规抗肿瘤治疗,对于出血量大有休克倾向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同时给予加味归脾汤,方药组成:炙黄芪60g 当归12g 炒白术18g 茯苓30g 龙眼肉12g 远志9g 酸枣仁18g 木香9g 党参30g 炙甘草9g 仙鹤草60g 三七粉(冲)6g 白芨15g 血余炭18g 藕节炭18g 蒲黄(包)12g 白芍12g,上药加生姜、红枣,水煎服,每日一副水煎分两次口服。
2.2 观察指标
⑴、患者开始服药治疗后,观察其出血症状改善情况。⑵、对比治疗前后凝血五项化验结果,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的变化情况。
2.3 疗效判定
有效:经治疗后10天内出血停止者,显效:经治疗后10天内出血症状减轻者,无效:经治疗后10天内出血症状无变化或加重者,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所占完成治疗病例数百分比。
3 结果
上述37例患者中,除1例中途转院外,余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具体疗效情况见表2:
通过对上述病例的观察分析,笔者发现对于恶性肿瘤晚期并发出血的患者,经中医辨证属于脾不统血证型者,给予中药汤剂加味归脾汤治疗,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3讨论
中医学认为,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症均属血症,如咯血、吐血、齿衄、鼻衄、便血、尿血、崩漏等[6]。血症的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熏灼及气虚不摄两大类[5]。而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经过长期消耗后,绝大多数都处于气血亏虚的状态,也因此经常会出现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以致出血的情况发生。在肿瘤病程中常伴见出血,轻则见慢性出血,如皮下渗血、大便隐血阳性,重则出现呕血、大咯血、便血等,若不及时处理,引起血液耗损将会造成机体衰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6]。
归脾汤出自《正体类要》,原方用量: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各一钱,木香五分,甘草(炙)三分,人参一钱,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主治中包括血上下妄行[7]。方剂学中归脾汤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脾不统血证[8]。在临床治疗中,由于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并发的出血大多来势凶猛,单用原方显得药力不足,故此,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味,增加仙鹤草、三七粉、白芨、血余炭、藕节炭、蒲黄、白芍,以加强药剂止血功效,达到短时间内快速止血的目的。方中归脾汤健脾以复其统血之职,重用参芪以补气摄血,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使心主血脉之能不失,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滋所失之阴血,血余炭、藕节炭均有收敛止血之功,血见黑则止,加用二者使止血作用更强,白芨、仙鹤草亦有收敛止血之功,白芍酸敛柔肝以藏血。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健脾、收敛止血之效。
中药药理学研究显示,三七能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血小板功能、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增加凝血酶含量,促进纤溶蛋白形成,收缩局部血管,发挥止血功效[9]。藕节能缩短出凝血时间[10]。白芨有良好的止血作用,有缩短凝血时间及抑制纤溶作用,能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11]。蒲黄生品、炒炭品均可明显缩短实验小鼠的凝血和出血时间,两者均能明显缩短血瘀大鼠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9]。血余炭能显著缩短出凝血时间及血浆复钙时间,减少出血量[10]。仙鹤草粗制品可促进血液凝固,收缩周围血管,缩短出血时间,增加血小板,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等作用[11]。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脾统血,气摄血,肝藏血。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经肿瘤不断消耗,多数病人存在脾虚气弱不能统摄血液的情况,发生出血情况后,给予加味归脾汤健脾补气、收敛止血,使气旺得以固摄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得以归经,达到快速止血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志伟,谷铣之.临床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
[2]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70.
[3]徐振晔.中医治疗恶性肿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453.
[4]贾英杰.中西医结合肿瘤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18.
[5]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99-101.
[6]曾雯,蒋益兰.蒋益兰治疗肿瘤血症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4):28~29.
[7]黄煌,史欣德.名中医论方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83.
[8]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64-165.
[9]陆茵,马越鸣.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99,204.
[10]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4-295.
[11]侯士良.中药八百种详解[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54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