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韩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人民医院;黑龙江 建三江 156300
摘要:目的:分析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诊脑梗塞患者87例(接诊时间:2019年11月~2021年5月),开展临床治疗研究,患者确诊后取盲选抽签法分组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行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行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统计治疗效果、血清标记物水平差异。结果:(1)治疗效果:入院时,两组神经功能损伤、自护能力评估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ADL评分及血管再通率均提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标记物水平:治疗前,实验室血清检验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Galectin-3、NPY及GM-CSF较对照组均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确切,可在提升血管再通效果同时,抑制阻塞脑血管功能异常进展,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治疗预后质量。
关键词:乙酰谷酰胺;依达拉奉;脑梗塞;临床疗效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神经科疾病,发病原因多样,粥样硬化斑块、血小板异常聚集、血管内皮损伤等均可导致急性脑梗塞的发病,发病后受患者局部脑血管的部分或完全阻塞影响,可在局部脑组织、神经组织损伤进展后导致相关症状的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故及时溶栓治疗,对患者预后改善及生命安全保障具有积极意义[1] 。因此,为分析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和临床效果,特设本次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接诊脑梗塞患者87例(接诊时间:2019年11月~2021年5月),开展临床治疗研究,患者确诊后取盲选抽签法分组为对照组44例、观察组43例。
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5.19±3.97)岁,病程1~3h,平均(2.05±0.54)h;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65.51±4.11)岁,病程1~3h,平均(2.08±0.55)h。一般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急性脑梗塞者;(2)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3)家属确认患者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陈旧性脑梗塞者;(2)入院时病程>4.5h者;(3)并发脑出血者。
1.2方法
对照组行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行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
依达拉奉:取注射用依达拉奉(河北医科大学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90351,30mg/安瓶)30mg,经氯化钠注射液混匀为250ml混合液后静脉滴注,单次滴注实践为30min,2次/日[2] 。
乙酰谷酰胺:取注射用乙酰谷酰胺(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774,0.25g/安瓶)0.6g,经250ml葡萄糖注射液混匀后静脉滴注,1次/日[3] 。
两组均连续治疗14日。
1.3观察指标
统计治疗效果、血清标记物水平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中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对比
入院时,两组神经功能损伤、自护能力评估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ADL评分及血管再通率均提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1)治疗效果:入院时,两组神经功能损伤、自护能力评估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ADL评分及血管再通率均提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标记物水平:治疗前,实验室血清检验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Galectin-3、NPY及GM-CSF较对照组均下降,差异显著,P<0.05。
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可在依达拉奉清除脑梗塞后血管功能障碍、延缓神经功能损伤进展基础上,联合乙酰谷酰胺抑制神经元损伤进展效果后,提升患者病情治疗、预后效果[4] 。
综上所述,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确切,可在提升血管再通效果同时,抑制阻塞脑血管功能异常进展,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治疗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 裴红粉. 观察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和临床效果[J]. 临床研究,2020,28(9):96-98.
[2] 刘媛,戴太铖,石鹏. 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机制分析[J]. 河北医学,2019,25(1):86-90.
[3] 康宪政. 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机制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4):93.
[4] 胡海侠. 乙酰谷酰胺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评估[J]. 东方药膳,2019(1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