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江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萧山医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1200
【摘要】:目的:探究尼莫地平联合养血清脑丸治疗偏头痛患者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段2019年4月~2020年4月,以60例偏头痛患者展开分析,使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30例/组),对照组偏头痛患者给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养血清脑丸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偏头痛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偏头痛患者给予尼莫地平联合养血清脑丸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升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对患者预后康复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尼莫地平;养血清脑丸;偏头痛;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压力、竞争压力不断上升,偏头痛患者比例有所升高。该疾病作为一种慢性神经血管病变,患者多表现出两侧颞部、反复性发作等头痛症状,一般情况下会持续性发作4~48h,严重者甚至伴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大部分患者在处于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中症状能够自行消失,而且常见于女性人群,多数学者认为该疾病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1]。有关研究认为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因此本文中对本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抽选出本院2019年4月到2020年4月间收治的60例偏头痛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且头痛次数至少超过5次,持续时间范围72h内;患者经过CT、MRI诊断确诊,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抑郁症、焦虑症患者、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对照组:男、女性患者比例分别为:16例、14例;年龄范围:27~65岁,平均:56.5±4.6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范围:29~67岁,平均:56.4±4.3岁;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20003010;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天1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养血清脑丸(国药准字Z20063808;生产厂家: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天1袋。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偏头痛患者临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
SPSS22.0,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检验;2组有效资料,以P<0.05认定有统计差异。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见表1)。
2.3对比两组偏头痛患者不良反应 观察组偏头痛患者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其中疲劳2例、嗜睡2例、疼痛1例、头晕1例,对照组偏头痛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例嗜睡),数据对比:卡方值=4.0431 P<0.05。
3讨论
偏头痛作为一种慢性神经血管疾病,发病原因主要与患者心理压力、情绪激动、睡眠不足、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目前偏头痛和生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发作时患者可出现自主神经症状、面色苍白、恶性呕吐等症状,对其日常生活及健康会带来极大的伤害[2-4]。
尼莫地平属于临床上治疗偏头痛的主要药物,能够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对抗血管收缩,以增加脑部血流量,对降低缺血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痉挛,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养血清脑丸在古方四味汤的基础上加味合成,从现代药理学出发,该药物可以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并提高脑血流量,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抑制血管收缩,在治疗偏头痛中能够保证用药安全性,减少不良情况发生[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偏头痛患者临床疗效>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差异性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由上所述,尼莫地平与养血清脑丸联合治疗的偏头痛患者中能够取得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降低病痛程度,而且用药安全可靠,保证患者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秋丽.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 饮食保健,2017,4(17):46-47.
[2] 卢冲,吴姗姗,刘永丹,等.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8):32-34.
[3] 张锐,杨晓玉,贾明璐,等. 养血清脑丸联合利扎曲普坦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1,36(2):316-320.
[4] 张静. 养血清脑丸治疗血虚肝旺型偏头痛41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17,25(8):62-63.
[5] 李言顺. 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8):11617-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