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6期   作者:包胜男
[导读] 探讨加强心理干预在急诊病人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包胜男
        江苏省 江阴市中医院 214400
        摘要:目的:探讨加强心理干预在急诊病人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急诊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5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在不同干预方法下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G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急诊病人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消除病人及家属的顾虑,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理干预;急诊病人护理;应用效果;评价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科室。患者每天接受的疾病种类比较复杂,患者数量多,病情也比较严重。患者及其家属容易担心病情,产生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也影响患者的康复。然而,大多数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不足,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容易忽视部分患者,容易发生护患纠纷。因此,在急救过程中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加强急诊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并与常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现在我们做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急诊科室接收的100例急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对照组48例患者,男女患者各有29例、19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4.23±1.52岁,疾病类型:9例慢阻肺,10例消化道出血,13例糖尿病低血糖发作,16例心脑血管病。研究组52例患者中男女患者各有32例、20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4.68±1.63岁,疾病类型:8例慢阻肺,10例消化道出血,13例糖尿病低血糖发作,21例心脑血管病。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满足急诊救治与急诊护理的标准,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标准操作规程并获得批准,本院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告知患者与家属研究内容,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自愿配合。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伴有全身性严重感染者,心肝肾功能衰竭者,基线资料不全者。
        1.2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性的急救护理、身体检查、用药护理以及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本组患者加强心理干预:(1)入院后及时进行评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或严重创伤的原因,给予患者护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重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陪伴患者在等待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握手或抚摸等方式缓解患者的恐慌情绪,让患者深呼吸,保持情绪稳定,调整心理状态;(2)为患者及家属宣传疾病及治疗相关事宜。如果患者需要手术,应说明手术过程,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顾虑,介绍手术室环境和相关医护人员,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使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避免患者因过度紧张而产生应激反应。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求。多与患者讲解成功案例,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3)护士经常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家属的思想准备,尽量陪护病人,让病人随时感受到家属的关心,有助于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能更好地配合治疗。通常情况下,患者在治疗后会继续在急诊观察室观察病情,密切关注生命体征。观察期间可与患者聊天分散注意力,轻松与患者沟通,出院后进行健康教育。他们会了解自己的日常饮食、用药、生活等注意事项,并按时到医院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评分,包括治疗环境、自我认知、病情控制以及自信心,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越好。


        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对患者负性情绪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服务有效性、服务即时性、护理态度及护理水平,每项内容分值为0~5分,得分越高,则代表护理服务越好,评价标准包括极为满意、普通满意与不满意,满意度=(极为满意+普通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为负性情绪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为护理满意度用例(%)表示,用x2检验,P<0.05代表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GSES评分
        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环境、自我认知、病情控制以及自信心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P<0.05。
        2.3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P<0.05。
        3讨论
        大多数急诊病人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如果治疗或护理不当,容易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其职责是挽救患者的生命,确保患者在突发疾病或重伤时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专业治疗。然而,大多数患者在突发疾病或严重创伤时,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容易产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患者家属也对患者的情况忧心忡忡。一旦护理不及时或护理不及时,很容易与护理人员发生冲突,不利于患者的顺利治疗。因此,有必要在急诊过程中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以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满意度。
        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急诊病人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和治疗的担忧,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评价,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荔丹.心理干预在急诊外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20,28(12):81-82.
        [2]安娜,耿静,刘莉,等.心理干预干预在前牙外伤纤维夹板固定年轻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8):1084-1088.
        [3]胡雪玲.支持性心理干预在急诊科外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8):3670-3673.
        [4]李楠.心理干预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作用研究[J].饮食保健,2019,6(24):141-142.
        [5]陈永玲,陈志高,林雪香.根据中医情志理论对急诊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0,37(2):42-43.
        [6]张义花,段芬,陈锦秀.急诊心理干预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8):2565-2566.
        [7]张士莲,寿宇雁.浅谈积极心理干预在急诊留观室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6):59-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