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君
南部县中仁医院 四川南充 637300
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带有全身性的特点,表现为对身体多器官的影响,如胃肠道、下肢、大脑等,周围神经为人体之外除脑部和脊髓之外的神经组织,主要负责对人体多方面的感觉、运动的实施,也承担着人体内脏活动的支配,如胃肠、心脏等。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性较高,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和溃疡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即使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和服用药物治疗,获取的效果并不显著,这是由于神经在发生缩窄后是不可逆的。下文对中西医综合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展开介绍。
何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在糖尿病群体中有高达60%以上的发病率,有超过一半的病史在20年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均会发生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患病之后有双侧肢体末端对称性的疼痛和麻木,痛感、温度感知减退甚至缺失,皮肤少汗增厚,有肌萎缩、肌无力等表现,即有典型的“袜子样、手套样”感觉障碍,下肢严重程度高于上肢。
第一,中医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知
中医古医籍中没有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的病名记载,但是根据症状表现,可归于“痹症”、“消渴”、“麻木”、“痿证”等范畴。可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主要因机体阴虚,久病失治、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等多因素有关,病机为阴虚血瘀,治疗则以活血通络、滋阴润燥为主。
第二,西医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知
发病机制尚未建立完全的阐明,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感觉神经病变最早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累及植物神经、运动神经及其他神经系统,患者有肢体麻木、疼痛,神经功能障碍及运动障碍的表现,进而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寿命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主要病理是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目前多认为与代谢异常机制、微血管病变、硝基化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炎性反应等因素有紧密的关系。国外相关研究表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在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和氧自由基的直接性流失相关,高水平的血糖引起内质网应激,使得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产生外周胰岛素抵抗,在内质网应激反应下,可使得蛋白质异常折叠,对代谢、转录调节和基因表达功能带来影响,使得细胞凋亡引起内质网的功能或者结构异常,引起外周神经病变。关于该疾病的发病机理带有显著的错综复杂性,需要在后期研究中深入探索,以此实现对该疾病的有效防治。
中西医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
第一,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方面,参照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可分为以下不同证型分别对症治疗。
(1)阴虚血瘀证,临床有采取芍药甘草汤药剂、复方桂芍通络汤治疗,可起到滋阴、化瘀、活血的效果;
(2)气虚血瘀证,临床采取治疗的汤剂有黄芪桂枝五物汤、芪丹通络颗粒方法治疗,可有效的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3)痰瘀阻络证,可通过给予蠲痹通络方治疗,也具有降低患者应激反应缓解不适症状的较好效果。
(4)阴虚寒凝证,临床有实施扶阳通络汤药物治疗,具有温阳、通络、散寒的效果。
2.复方制剂方面
(1)根据整合临床实践应用药物有复方芪鹰颗粒,适用于病机为痰瘀阻络、气阴本虚、风伏络脉的症状患者,可通过祛瘀化痰、益气养阴、疏风通络的治疗,降低机体内血同型半胱氨酸,实现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2)木丹颗粒药物,适用于病机为气虚血瘀患者,药物可通过降低机体内山梨醇含量实现对多元醇途径的抑制,使得氧化应激损伤减轻,增加了细胞钠离子-钾离子-受体酶活性,减少了氧化。
(3)筋脉通药物,适用于病机为血瘀寒凝患者,主要本着活血、补肾和温经的原则治疗该疾病,药物主要是借助对多个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的抑制作用治疗,如减少周围神经中AGEs生成、降低山梨醇和AR浓度、降低MDA水平并提高SOD活性等。
3.外治法方面
(1)熏洗,在患者血糖稳定时可实施独活寄生汤的口服和熏洗,可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氧化应激水平;
(2)穴位治疗,在患者机体血糖稳定时可取三阴交、足三里和太溪穴注射丹参注射液。穴位针刺治疗可使得细胞间NO毒性降低,实现对机体本身抵抗自由基的能力提高,进而实现了氧化损害的降低。同理,推拿方法的应用中采取了“束悗疗法”也可对SOD表达有提高效果,加速了神经传导的速度。
(3)透药治疗,使用血府逐瘀汤药剂治疗,能够降低氧化指标8-isoPGF2α水平降低,表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
第二,西医治疗
1.使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药物、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糖基化产物抑制剂药物等开展机体代谢紊乱的纠正;
2.使用前列腺素E1、α受体阻滞药物、钙拮抗剂药物、西洛他唑等扩张血管药物治疗,用于实现微循环的改善;
3.使用神经因子、甲钴胺、神经节苷脂等药物实施神经的营养和修复治疗;
4.使用依达拉奉、α硫辛酸、蛋白酶C抑制剂等药物开展抗氧化应激治疗。
总之,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慢性疾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首先应重视血糖的控制工作,其次再根据发病机制和主要症状开展治疗,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实现整体躯体功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