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3期   作者: 刘玉书
[导读] 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
       刘玉书?
        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黑河164300
        【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将其根据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情况。结果:从进入CCU时间来看,两组患者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为(44.98±12.76)min,少于对照组患者(68.84±11.52)min(P<0.05,t=9.00)。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可以缩短其有效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利于患者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近年来,该病症发病率逐渐表现出上升趋势。患有AMI的患者大多存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况,易导致心源性休克、猝死等,病情危急,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影响[1]。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应采取合理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本文则主要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报告内容下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9年8月—2020年8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本次研究在上报后,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其家属在了解研究内容后自愿参加,入组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资料如表1,各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n,min~max,±s)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护理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主治医生。
        观察组患者行预见性护理。护理人员需根据以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经验,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预见性护理程序设定。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先通过其外观状态评估其身体情况。并通过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相关检测,了解患者病情。护理人员需要遵从医嘱,并结合患者个体差异进行护理。需定时查房,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并进行详细记录,以此为参考评估潜在风险因素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此外,护理人员需对护理效果进行经常性综合评估,便于发现护理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正并优化护理方案。为保证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健康教育,并及时为患者排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应帮助患者养成科学健康地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进入CCU病房时间,以及有效抢救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若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则有P<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进入CCU时间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详细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进入CCU时间与有效抢救时间对比(±s)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近年来表现出递增趋势。这与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很大联系。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心肌缺血而导致心肌组织坏死的病症,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2]。相关研究表明,患者的情绪、暴饮暴食、吸烟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该疾病的出现。AMI病情变化快,起病急,患者大多存在胸骨后疼痛情况,剧烈且持久[3]。同时,患者体内血清心肌酶活性地增高,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情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病后的最初几分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因此,在患者入院后,除有效对症治疗外,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采取科学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使患者的心肌耗氧量减少并保证治疗效果,以此提高患者生存率。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情况可知,该组患者与常规护理下的对照组患者在进入CCU病房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效抢救时间明显较短(P<0.05)。由此可知,预见性护理效果更为理想。我们可将预见性护理理解为超前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情况,并根据病情的发展规律与变化特点,明确患者可能会出现的潜在问题,作出准确判断。与此同时,护理人员会在预见性护理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潜在危险因素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此为遵医嘱进行各项治疗起到积极作用。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通过以往护理经验进行预见性护理程序制定,并将患者病情作为护理依据,结合患者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并及时对护理方案进行总结,对患者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不断完善、优化护理程序。护理人员需要仔细、深入、及时、主动了解患者需求,发现并解决患者现存以及潜在的病情。将预见性护理贯穿护理过程始终,并注意自身护理技术的规范性。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可以缩短患者有效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患者生存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赢得了更多宝贵抢救时间,利于患者恢复的同时,也规范了护理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规范性,安全性更理想,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任月婷. 临床护理路径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效果及死亡率的影响[J]. 饮食保健, 2019, 006(009):103.
        [2]倪四峰, 赵翠芬.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临床路径式护理的可行性研究[J]. 血栓与止血学, 2019, 025(006):1006-1007.
        [3]曾海玲. 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23(03):315-3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