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3期   作者:刘兴华
[导读] 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为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科学治疗提供支持。
刘兴华
黑龙江省第二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为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科学治疗提供支持。方法 随机入选黑龙江省第二医院收治于2019年5月-2020年12月(开始/结束)的72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为观察主体,将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两组,对照H组(采取常规治疗)、尿激酶N组(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结果 尿激酶N组的临床疗效率94.44%、不良反应发生率5.56%采用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比对照H组临床疗效率75.00%、不良反应发生率22.22%差异显著,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4.181)、临床疗效更高(=5.258),P<0.05,差异有意义。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治疗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效果要高于常规治疗手段,且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不良反应率较低,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后出血;尿激酶溶栓;临床疗效;常规治疗;不良反应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病发率逐渐上涨,发病原因同患者脑部血管缺血直接相关,待患者血管正常灌注后易出现继发性出血[1]。若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后出血后需要立即采取科学救治,避免对患者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本文研究中以72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意在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此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具体报告下述。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中随机选取黑龙江省第二医院72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为观察主体,患者收治时间结束于2020年12月29日,开始于2019年5月10日,根据治疗方式分组(每组36例),采取常规治疗纳入对照H组,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纳入尿激酶N组。对照H组男20例、女16例,患者均龄(59.58±3.56)岁;尿激酶N组男18例、女18例,患者均龄(59.62±3.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行下一步比对(P>0.05)。
1.2方法
对照H组:患者入院后经过头部CT等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后出血后,立即采取基础治疗,所用药物为依达拉奉注射液,将0.9%的氯化钠注射液+30mg依达拉奉注射液混合后,行滴注治疗,按照2次/d,每次30min以内方式进行治疗。
尿激酶N组:患者入院后经检查确诊采取对照H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尿激酶药物治疗,将氯化钠溶液(0.9%)+4~6万U尿激酶合后,行滴注治疗,按照1次/d,每次30min以内方式进行治疗,治疗20min左右观察患者出血情况,若无出血后行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每日服用7片左右,持续治疗8d左右。
1.3观察指标
观察尿激酶N组、对照H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患者数/病例数×100%)、临床疗效。临床疗效由2名工龄在10年以上医生依据患者治疗3月后NDS评分(《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行评定,评分下降91%及以上,为康复,下降18%~90%之间,为好转;下降17%以下,或评分增加,为无效;临床疗效率=100%—无效/病例数×100%。
1.4统计方法
研究中所有数据使用SPSS 24.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率用n(%)表示,组间对比行检验,差异有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治疗3月对照H组、尿激酶N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率差异明显,其中尿激酶N组更优,P<0.05,差异有意义(表1)。
表1 治疗3月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率[n(%)]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进展迅速、起病急,处于病发急性期,发病群体以55岁左右群体为主,病发率较高[2]。目前临床上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治疗上,以溶栓、抗凝治疗等为主,其中尿激酶溶栓属于近些年逐渐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治疗中的手段。
通常在临床上在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后出血后会给予患者依达拉奉药物治疗,此种药物脑保护剂的一种,在治疗中可以抑制脂质过氧化,有效降低脑部神经内皮细胞等受氧化的影响,改善患者病情。但此药物单独使用效果有限,在使用后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概率相对较高,故在采用此药物基础上,增加新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十分重要。尿激酶溶栓治疗属于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治疗的手段之一,所用的尿激酶是蛋白水解酶的一种,其可以实现纤溶酶的转化,有效降解凝血因子,预防脑血栓,配合溶栓治疗,可以快速打开患者阻塞的血管,使得患者脑部血管供血恢复正常,有效降低再灌注对患者造成的损害,改善患者病情同时,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3]。本文研究中,对72例黑龙江省第二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尿激酶N组的不良反应5.56%、临床疗效率94.44%均优于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H组不良反应22.22%、临床疗效率75.00%,(P<0.05)。
综上所述,将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治疗上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确保安全,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孔令胜, 刘丽艳, 赵平,等. 丁苯酞对时间窗3~4.5 h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0, v.40(05):74-81.
[2]李淑娟.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 中外医疗, 2020, v.39(08):55-57.
[3]门广赢.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的临床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 030(012):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