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T核磁共振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检出率分析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3期   作者:修太伟
[导读] 目的:探讨1.5T核磁共振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修太伟
        虎林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虎林?158499
        【摘要】目的:探讨1.5T核磁共振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70例垂体微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实施CT检查和1.5T核磁共振检查,对不同方式检出率和影像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检出率上,1.5T核磁共振检查(68例97.14%)高于CT检查(53例7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53,p=0.000)。CT影像学表现主要有垂体出现不规则增大,病变组织有着较为均匀的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同时病变出现扩展能够累及海绵窦;1.5T核磁共振影像学上显示患者肿瘤位置都处于鞍区,平均肿瘤直径为(0.44±0.13)cm,肿瘤边界清晰且呈现出椭圆形或者圆形。50例患者在T1W1信号上为等、稍低信号,20例是高信号。在增强扫描后,12例患者病灶具有低信号特点,和正常垂体信号能够进行有效区分。
结论: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上,1.5T核磁共振有着更高的检出率,同时对患者病情能够进行准确反映,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1.5T核磁共振;CT检查;检出率;垂体微腺瘤
        垂体瘤作为比较常见的颅内肿瘤,超过90%都是良性。该病在发病初期症状表现足够隐匿,不容易被患者察觉,在病情长期进展过程中肿瘤会出现膨胀性生长,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并且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侵袭性生长,侵犯一系列组织引起众多症状[1]。临床不同类型的垂体微腺瘤在治疗方案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对该病做出及早准确的鉴别诊断尤为关键。此次研究探析1.5T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70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男性30例,女性40例,年龄区间29-65岁,平均(38.47±4.81)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接受1.5T核磁共振检查以及CT检查。其中CT检查涉及的仪器由西门子公司所生产,为 64 排 128 层螺旋 C T 机,其中重建层厚和层厚分别为1mm和3mm,对患者的冠状位、矢状位以及轴位进行连续扫描,并且进行骨窗和软组织的重建。
在核磁共振检查上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A v a n t o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及标准线圈,扫描的层厚和矩阵分别为5mm、320×160。在扫描过程中,先对患者实施常规扫描,之后实施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钆喷酸葡胺,给予患者0.1mmol/kg静脉注射。此外给予动态增强扫描,通过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冠状位扫描,同时给予患者T1W1冠状位、矢状位以及轴位的扫描[2]。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垂体微腺瘤检出率(检出例数/总例数=检出率),分析各自影像学特点。
1.4统计学意义
在统计学软件SPSS23.0中录入实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X2检验。如果P值小于0.05,提示实验数据之间存在差异。
2结果
2.1影像学结果对比
CT影像学表现主要有垂体出现不规则增大,病变组织有着较为均匀的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同时病变出现扩展能够累及海绵窦。
1.5T核磁共振影像学上显示患者肿瘤位置都处于鞍区,平均肿瘤直径为(0.44±0.13)cm,肿瘤边界清晰且呈现出椭圆形或者圆形。其中50例患者在T1W1信号上为等、稍低信号,20例是高信号。在增强扫描后,12例患者病灶具有低信号特点,和正常垂体信号能够进行有效区分。
2.2检出率对比
1.5T核磁共振检查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种方式疾病检出率(n,%)


3讨论
垂体微腺瘤作为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主要起源于垂体前叶,肿瘤直径一般不会超过10mm,并且主要在鞍内,在颅内肿瘤中有着较高的占比,其中中年女性群体是该病的重要发病群体。该肿瘤一般体积不大,不会因为颅内占位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容易引起患者忽视延误就诊时机,对后续病情的治疗控制极为不利,因此需要探寻出一种能够安全有效完成诊断鉴别的手段。以往常采用CT对垂体微腺瘤进行诊断,随着近些年来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广泛应用,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也有着重要应用[3]。核磁共振相较于CT检查,其具有多方位成像和多参数的特点,在实际检查应用中能够对垂体瘤自身结构做出直观反映,同时对邻近的解剖结构也能清晰展示,有助于医师准确对垂体微腺瘤做出诊断。此外核磁共振不仅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和周围组织关系等影像学征象,还可以通过增强扫描来对患者瘤体的强化情况进行显示,医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病灶有无增强出现或者是具体增强程度,来对患者的病灶供血情况和血脑屏障破坏程度进行判断,对疾病的鉴别治疗具有积极意义[4]。此次研究对70例垂体微腺瘤患者分别实施CT影像学检查和1.5T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表明,核磁共振在检出率上要明显更高,提示1.5T核磁共振有着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应用价值显著。同时1.5T核磁共振对垂体微腺瘤的肿瘤直径、肿瘤边界等都进行了准确反映,通过T1W1信号的精准扫描,能够帮助医师对病灶和其他正常垂体做出准确区分,更有利于患者评估判断患者病情。提示该检查方式还能够较好的反映患者病情,诊断效能显著[5]。
综上所述,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上,采用15.T核磁共振方法能够对患者病情做出清晰反映,让垂体微腺瘤临床诊断检出率得到提升,为后续患者手术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作为该疾病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豆增平,冯新成,依米尼古丽·那买提,王辉.1.5T核磁共振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4):115-117.
[2]马国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8):4094-4095+4145.
[3]张莹,王龙胜.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腺垂体前叶高度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学,2020,41(04):417-4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