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检测模式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3期   作者:喻群英
[导读] 末梢全血、末梢预稀释血进行血常规检测
         喻群英
         新洲区妇幼保健院,湖北新洲4304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检测模式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1月到6月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0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标本和末梢血标本,并将处理后的静脉血、末梢全血、末梢预稀释血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不同模式下测得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对不同模式下检测得到的各项血常规指标进行比较,可见经末梢预稀释血和末梢全血测得的各项指标中,仅有PLT的比较有前者显著高于后者的情况,其余三项指标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这两种模式下测得的WBC、RBC、PLT、Hb均与经静脉血全血测得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模式下测得的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测模式。
         【关键词】检测模式;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影响
         血常规检测是检验科最常用的检测项目,主要是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等成分进行测定,通过其水平的变化对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因而,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后续的诊断治疗。血常规检验中所受的影响因素较多,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以及检测时的操作、设备因素等都可能对最终的测定结果造成影响。本文随机抽取2020年1月到6月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0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不同来源的血液标本在不同模式下进行测定,比较其各自的检测结果,并分析检测模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文随机抽取2020年1月到6月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0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受检者均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研究,且不合并血液系统疾病、重要脏器结构器质性病变、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近期也无外伤史。
受检者中,男110例,女90例,其年龄在18岁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5.2)岁。
1.2 方法
分别采集受检者的静脉血标本和末梢血标本,并对其进行处理。
静脉血标本采集选择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采血位置为肘静脉,采血量2-3ml,将采集到的血液置于含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中,进行抗凝处理,待检。
末梢血的采集可以在任意时间,经指尖采血,采血量为120μL,取其中20μL末梢血,在其中加入180μL的稀释液,将其充分混匀,待检。其余100μL的末梢血放入抗凝离心管中摇匀。
将受检者的静脉血全血、末梢预稀释血、末梢全血标本分别置于BC-538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中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模式下测得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血红蛋白水平(Hb)之间的差异。
其中,WBC的正常参考范围是:4×109/L-10×109/L;RBC的正常参考范围是:3.5×1012/L-5.5×1012/L;PLT的正常参考范围是:100×109/L-300×109/L;Hb的正常参考范围是:110 g/L -160g/L[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不同模式下检测得到的各项血常规指标进行比较,可见经末梢预稀释血和末梢全血测得的各项指标中,仅有PLT的比较有前者显著高于后者的情况,其余三项指标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这两种模式下测得的WBC、RBC、PLT、Hb均与经静脉血全血测得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不同模式下检测得到的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注:a表示与静脉血全血检测结果与统计学意义,b表示与末梢预稀释血检测结果与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现代检验技术不断提高,检验仪器更加先进的情况下,临床血常规检验过中,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应用以及大大降低了人为因素对检测准确性的影响,检测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但是有研究证实,血液标本的来源不同,采集及处理方式不同,也会对检测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模式是对静脉血、末梢血全血及末梢血预稀释血进行检测。其中静脉血检测是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具有痛感低、采血量大的优势,对其的检测已经有一套的成熟的流程与标准,抗凝剂的应用可以避免血液凝固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而全自动检测仪器的使用也保证了检测的可靠性。而末梢血是经指尖采血,因该部位分布的感觉神经末梢较多,采血时的痛感较强;加上肢体末端血液循环会受外界温度、患者指部瘢痕、自身体循环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血循环障碍的情况,采血时需要用力挤压,导致血液被组织液稀释,末梢血质量降低;同时会因标本中混入凝血因子导致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计数不准确。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可观察到末梢全血测得的PLT水平显著低于末梢预稀释血,同时低于静脉血的情况。整体上,静脉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末梢血有显著差异。韩新海[2]的研究也证实了该结果,其还对不同检测模式下各项指标的精密度变异系数进行了比较,发现末梢血的检测精密度低于静脉血的情况。
总的来说,不同模式下检测血常规指标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都较强,虽然其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测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明. 末梢血预稀释与全血模式以及静脉血检测血常规的比较与分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215-216.
[2] 韩新海. 不同检测模式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2):1701-17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