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3期   作者: 赵 丽 袁郝郝 李海燕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现有的医学护理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护理模式向着整体护理方向的转变
         赵 丽  袁郝郝 李海燕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贵州 安顺 561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现有的医学护理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护理模式向着整体护理方向的转变,传统的护理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护理的需求。对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护理;教育模式;改革;关键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护理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职业院校作为我国培养护理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及更新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才能真正的满足社会发展所需,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的护理人才。根据我国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中提出的,我国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的全过程,加强对护理管理人员、养老护理员、临床护士、社区护士的培训,切实提高护理专业的服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一、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发展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护理专业的概念的内涵愈加丰富和外延愈加扩展,主要体现在现有的护理专业已经不只是狭义的医院临床护理而且扩展到社区护理、心理护理、家庭护理、养老护理等方面,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转向为以健康、预防保健为中心,此时的护理专业教育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护理专业一直都是坚持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这种传统的护理教学模式确实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是这种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实际工作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
一是教学与临床有分离现象,目前职业院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采用的是1.5+1+0.5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1.5年,到临床上进行见习1年,最后0.5年返校进行为期短期的教学及毕业考试。在理论的学习中,由于理论学习时间尚短,撑握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期间,加上受学生安全隐患及临床教学医院条件的限制,存在着护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见习机会较少,甚至有些学生在校学习1.5年过程中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过真实的病人。作为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整个护理教学过程中不接触病人,不仅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与调动,更忽略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结果是教师徒劳无功,学生无动于衷,教学收效甚微。
二是学生的教学内容陈旧,面对快速的知识更迭的速度,在护理专业方面面对新技术、新理论以及新进展不断涌现,但在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操作有着一定差距,加上护理专业实践课时较少不能满足学生技能所需,技能撑握不够透彻,以及实训指导教师缺乏不能满足对专业实训课指导,重视程度达不到所需要求,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进行实践过程中训练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掌握程度不够深,缺乏经验。教学内容普遍采用情景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诸多教学模式,终因缺少了面对真实的病人体验,很难体现出护理教学活动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三是缺乏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没有自身特色,且没有根据区域差异性和针对性制定符合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化开发,职业院校课程的设置因为缺少特色及针对性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核心能力和竞争力,缺乏突出岗位胜任力的情况下学生的各项水平不突出,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今后就业,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四是学生在临床实习中遇到问题。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时,由于医院疏于对实习学生的管理不够完善,学生真正从临床护理实践中所学的东西较少,学生实习带教中缺少积极主动性且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这种流于形式的实践也不利于护理专业的学生真正从护理中获得临床的知识,学校和医院还需进行更加紧密协同合作为学生临床实习提供机会平台并加强对其监督的力度。
五是教师队伍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大部分的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在忙于教学工作后在临床实践方面对学生的指导、带教不足,而临床上一些先进仪器设备及操作更新,教师们都没真正的在临床上操作,然而,针对学生缺乏最新技能操作标准的学习情况,应加强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一)更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院校在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也加强和医院进行联合培养,通过加强深度合作,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组织教学、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等方面深度的融合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效果,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是将传统的1.5+1+0.5模式改为在校理论学习2年,到医院实习1年的2+1模式。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加上精湛的技术操作在临床顶岗实习中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不仅完成理论单一思维向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元化临床思维的转化,同时学生在给病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完成理论学习潜能的开发及调动,能及时反馈自己在学习中的缺陷环节,查缺补漏,并以高水平的服务和精湛的护理技能走向工作岗位,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更很好地解决护理教学与临床分离现象。
二是确定护理专业人才发展要求。根据国家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并结合地域要求培养适合国家、地域发展所需的护理专业人才。作为职业院校,首先要明确护理专业发展要求及临床实际应用要求来确定护理人才培养规格及素质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主要是培养临床护理所需要的专业的护理医学知识,其中也需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培养。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规范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因此,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才能在护理岗位中能够娴熟的为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恰当的护理救治。
三是开展工作过程分析与设计课程体系。首先在制定或者使用国家推荐使用的护理学专业的教材时,还需要加强对所在市区或者省市各级医院、养老院、城乡医疗服务机构等调研的基础上,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本省、市就业的学生人数要求占据大部分,通过开展护理工作过程分析,并且通过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充分把握护理行业要求、临床需求,在实际学生培养上通过更加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学习成果的培养需求。
(二)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在结合当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通过运用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手段改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结合护理学专业的特点采取小组讨论法、病案分析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方式,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理论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教师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了解当前护理发展前沿及工作中所需的核心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要通过在临床上见习或者实训的教学形式,通过为学生营造仿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体验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以及所需的核心素质能力,同时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及道德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在护理岗位上能够更好的处理医患关系做好专业及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培养。
(三)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不能全方位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为学生护理知识的学习、发展提供明晰的方向,同时也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可参考标准。通过改变死板的期中考核方式,针对每门课的特点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例如护理学基础采取理论(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加实训考核相结合,急救护理考核采取开放式小组考评,护士礼仪采取结合临床案例角色扮演加模拟面试及综合素养等考核教学评价活动进行。结合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职业综合素养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理岗位胜任力以及用人单位满意率等多方位、全方面相结合构成评价体系,考评体系中的考评内容主要是将学生学习效果和预期学习成果是否一致,加强对学生能力的监测,实时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不断提高。临床课程普遍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通过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成果,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改善自身教学方式方法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顺利的完成学习目标的达成。
(四)积极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
职业院校要加强资源建设,通过及时加强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资源建设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及自我探索提供良好平台。一是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不断开发与医院合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加全面的实训实习基地,大力拓展实习医院,例如:康复医院、社区医院、养老机构等,为了避免出现学校医院两方都疏于管理学生的情况,学校和医院要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加强管理及定期考评,为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及岗位胜任力提供良好条件。二是加大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通过不断推进学校多学科校本在线课程的建设、开发,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泛化学习提供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高职教育发展现代学徒制的策略:基于现代性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7(1):79-84.
[2] 王虹,王璐“.124”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9-31.
[3] 白梦清,倪莹,杨珍杰,等.构建“533”校院合作模式推进护理专业建设[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489-491.



作者简介:
   姓名:赵丽
   姓别:女
   出生日期:1981年
   工作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讲师
   研究方向:护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