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璟妍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1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的方法进行微乳多个给药系统的分析,即注射、口服、透皮和黏膜,以此对药剂学中微乳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总结该药物的吸收机理。
关键词:微乳;现代药剂学;给药系统
引言:亲水相、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油相等成分组成,其有较多特征,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分散相液滴粒径低于100nm、外观透明、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等。其是一种新型的给药系统,具有较多优点,如在灭菌过程中采用过滤法、制备简单、稳定性高、溶解性强、黏度低等,由于微乳的诸多优点,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且在药剂学领域中得到了应用推广,已有多种给药途径的相关研究,如粘膜、口服、透皮、注射等。中长链甘油三酯、脂肪酸、植物油等是较为常用的微乳油相,不仅能够提高药物的溶解度,还能够促进微乳区的形成。若需要大量应用表面活性剂,那么需要使用刺激低和无毒的微乳,例如卵磷脂、聚氯乙烯强化蓖麻油、吐温等。在界面张力降低、界面膜流动性增加、亲水亲油平衡调节中,助表面活性剂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常见的有三乙酸甘油酯、小分子醇等。在微乳去的寻找中,可采用伪三元相图绘制的方法,以此为根据对处方进行合理的筛选。此外,微乳的性质会受到一些表面活性药物的影响,所以在微乳相图绘制的过程中需要分别绘制含药或不含药的相图,以此开展微乳剂的研究。
1 透皮给药系统
1.1透皮机理
在透皮给药制剂中,其主要载体是微乳,其具有诸多优点,例如对亲水性药物和亲脂药物的溶解度有增加作用,对药物的透皮速率有促进作用,对血液浓度的维持有良好作用。在亲水性药物和亲脂性药物中,微乳具有较高的溶解度,药物使用后有浓度较高的梯度产生。另外,部分组分在微乳中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药物亲和力中,油相的用量及种类可对其进行改变,在药物进入角质层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 实例研究
在不同油相的研究中易醒[1]等学者提出了相关报告,在微乳透皮能力、难溶性药物酮洛芬的影响中,肉豆蔻酸异丙酯、三乙酸甘油酯、油酸发挥作用。研究结果之处,肉豆蔻酸异丙酯对酮洛芬的溶解度最大,其次为油酸;在微乳透皮能力中采用油酸作为油相,其效果最好。主要是在促渗方面油酸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对于中脂质在角质层中的流动性有促进作用。
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为卵磷脂,其具有良好的促透功能,即使使用浓度较高,也不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毒性。将其作为表面活性剂使用时,能够减轻毒副作用,同时对于药物的渗透速率有促进作用。
阿扑吗啡是水溶性药物,主给药方法为口服使用时,其首过效应明显,具有较低的生物利用度,因此临床中的主要给药方法为注射给药。部分学者在药物自卑过程中加入的盐酸阿扑吗啡w/o型微乳含量较高,且将辛酸加入了水相中,使其成为离子试剂,对药物的亲脂性提高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透过角质层中药物作用增加明显。
导电通道且呈网络状存在与微乳有机凝胶中,w/o微乳的相转变不会受到高浓度添加剂的影响。
在连续相的设置中以有机相为主,有效避免了亲水性连续相中药物的降解情况。给药方法为离子导入时,有利于减少水分在皮肤中的损失,同时药物渗透量能够有效提高。
2 粘膜给药系统
粘膜给药是一种全身作用的给药方法,药物的作用途径是在载体的承载下,经过多个粘膜(口腔、眼、鼻、直肠)进入体内循环。由于在粘膜给药过程中微乳的促透能力较强,因此该给药方法备受关注。
2.1口腔粘膜
多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于口腔粘膜上,药物使用后渗透系数较低,然而有丰富的血管在粘膜下,一旦药物透过,可立即进入血循环,就口腔粘膜而言,其具有较高的耐受力,无任何排斥反应,药物使用后极易附着,尽管被破坏,或刺激后,也能够恢复良好。
在胰岛素微乳口腔喷剂应用后采用荧光标记法进行检测,发现药物可通过粘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循环,有利于血糖水平的降低,同时使用剂量和血糖降低率成正比,其可持续5h以上的降糖作用,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率。
2.2鼻黏膜
在油相的设置中采用月桂酸乙酯,表面活性剂选择吐温-80,助表面活性剂选择乙醇、丙二醇,以此对微乳(透鼻黏膜)的地西泮进行制备。通过该方法制备的药品,具有黏度低的特点,可制作成为喷剂,提高了给药的便利性。在微乳中地西泮具有良好的溶解度,在给药剂量中可满足要求。
2.3眼黏膜
给药次数多、脉冲释放、损失量大、低生物利用率、短时间滞留是常规滴眼液中的不足之处。上个世纪80年代在眼部给药方法中研究了微乳的应用,于90年代相关研究数量增多。将微乳作为眼部给药方法,与常规方法相比,以上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
3 注射给药系统
就粒径而言,血红细胞粒径高于微乳液滴,说明微乳具有黏度低的特点,同时毒副作用小、注射体积小、靶向等也是微乳液滴的特点。在难溶性药物注射给药中较为常用。
血液对微乳有一定的稀释作用,因此在用量和组分的选择中要保证合理性,减少微乳粒径在稀释过程中变大的情况,同时还避免相转变的情况发生。此外,必须选择安全无毒的表面活性剂,在允许的范围中控制用量,避免毒性、溶血反应及刺激性等不安全因素产生。
4 口服给药系统
微乳的新型载体包括蛋白类药物及肽类药物,均属于口服制剂,应用过程中有利于减少药物毒性,对治疗效果和生物利用度的增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据相关学者研究发现,淋巴管、肠系膜管是肽类微乳进入体循环的主要途径,容易被胃肠吸收,微乳的表面活性剂种类、油相类型、液滴粒径与生物利用度有直接联系。在淋巴管的吸收中,易于吸收的药物为亲脂性强的药物。
5 讨论
蛋白类和多肽类药物是微乳的主要载体,其应用于口服给药系统和黏膜给药系统中,有明显的优势,由于具有靶向、缓释和强渗透性特点,注射给药及透皮给药系统中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随着深入研究,在药剂学领域中微乳自己的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易醒,罗俊溢,骆叶晴,易孜成,李威钢,吴心成,宵小年.紫苏子油O/W型纳米微乳的制备及其氧化稳定性[J/OL].中国食品学报:1-10[2021-04-10].
[2]宋静,吴红海,刘建芳.丹参药材的磷脂-微乳电动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03):95-99.
[3]吴娜,尹劲洪,伍婕,普章青,杨新周.双水相微乳液膜体系萃取钴、镍研究[J].金属世界,2021(02):70-73.
[4]梁悦,穆海龙,贺涛涛,张凯睿,李园园,范云鹏,麻武仁,刘迎秋,宋晓平.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果观察[J].动物医学进展,2021,42(02):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