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自我效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3期   作者:陆勤
[导读] 分析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患者自我效能产生的影响。方法:120例慢性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对照两组,分别接受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与常规慢性病健康教育
       陆勤
       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941
       要:目的:分析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对患者自我效能产生的影响。方法:120例慢性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对照两组,分别接受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与常规慢性病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后向两组患者发放CDSMS和SF-12两表,比对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CDSMS及SF-12量表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干预后,观察组两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社区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能够对患者的自我效能产生积极影响,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自我效能

       0.引言
       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主要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具有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总称。按照患者的结局,可将慢性病分为两种:其一,病情初期为某一类疾病的轻症形态,由于症状不明显,几乎无不适感,不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等造成任何影响,导致患者未能引起重视,放任疾病发展之后,逐渐形成重症疾病。总体而言,此类慢性病具有可逆性,治疗及时可治愈,不会遗留后遗症。其二,不可逆、不可治愈的疾病。如多种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等该类疾病的特点为:患者年龄整体偏大,疾病虽然具备危险性(如很多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可危及生命),但通过针对性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一定时期内(疾病种类、应对态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维持”时间也存在差异)得到维持,不会使患者的自然寿命受到较大的影响。目前,以社区为单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讲,提升其自我管理水平,一般被认为能够有效提升其自我效能。本研究据此展开,现对研究过程进行整理,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综述
自与本院有合作关系的社区卫生工作站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负责健康宣讲的患者中选取120例,将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纳入标准:(1)患有不可逆、不可治愈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的患者;(2)身体相对健康(能够正常生活,无需长期卧床修养,可外出行走等),思维意识清晰,能够与本院及社区卫生工作站医护人员正常交流的患者;(3)知悉本研究并与家属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1)疾病已发展至终末期,预计生存期不超过3个月或是完全依靠插管等方式“存活”的患者;(2)丧失意识的患者;(3)无法有效配合研究开展的患者。
根据管理教育方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具体情况如下:
(1)观察组:60例,男女比33∶27,年龄区间为61~84岁,平均(72.36±1.46)岁;
(2)对照组:60例,男女比34∶26,年龄区间62~85岁,平均(72.43±1.51)岁。
经比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
1.2研究方法简析
采用常规慢性病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对照组患者,包含疾病认知、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叮嘱患者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等。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教育观察组患者,具体内容如下:
(1)60例患者每5例组成一组,推举出1位组长,组内患者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微信号等联系方式。
(2)教育工作的初期以本院及社区卫生工作站的医护人员为主,通过定期开设讲座、举办慢性病知识研讨会等方式,以组别为单位,邀请患者参加。


(3)待各组患者熟悉组内成员且均对慢性病护理常识等内容提高理解后,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医护人员监督转变为组内自我监督,以小组为单位,各位组员轮流宣讲健康知识,其他成员负责指出其中的错误内容,帮助改正,整体提升认知水平。
1.3观察指标界定
分别于干预前后向两组患者发放CDSMS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评估量表和SF-12健康调查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的有关数据,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x2”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当P<0.05时,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2.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CDSMS及SF-12量表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干预后,观察组两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
表 1 两组患者接受干预前后CDSMS及SF-12评分对比(±s,分)
组别(n)    CDSMS    SF-12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60)    138.34±6.31    163.25±8.63    67.64±2.32    83.41±3.79
对照组(60)    137.96±6.49    145.36±7.49    67.76±2.46    70.15±3.32
t值    0.187    12.312    0.196    9.336
P值    0.964    0.003    0.985    0.007
3.综合讨论
自我效能感最早有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将此种理念应用于慢性病患者时,概念层面的转化结果为:慢性病患者能否正确运用自己已经学习到的慢性病维持等知识,在遵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的基础上,维持规律性的生活,并具备“长期坚持”的信心。事实上,很多慢性病患者的年龄较大,且同时身患不止一种慢性病。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患者对长期维持治疗感到不耐,缺乏必要的信心;加之生活习惯必须被迫做出很大调整(如有烟瘾、酒瘾的患者必须强制性戒烟戒酒等),极其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心绪。基于此,在慢性病患者非急性发作期间,如何帮助其提高自我效能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教育慢性病患者,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丹. 医学生志愿者支持的高血压者自我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2]王虹,黄晶.小组工作式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干预效果研究[J].现代盐化工,2020,47(05):182-186.



作者一姓名:陆勤;性别:女;出生年月:1977年9月;籍贯:(上海市宝山区)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中级;研究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