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不同潜质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下   作者:杨婷
[导读]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中经历了从一、两步计算到三、四步计算的飞跃式提升,他们在低年级时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被严峻的现实拦住了去路。引导学生经历从低年级到中年级思维方式的转变,鼓励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任重而道远。

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杨婷

摘要: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中经历了从一、两步计算到三、四步计算的飞跃式提升,他们在低年级时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被严峻的现实拦住了去路。引导学生经历从低年级到中年级思维方式的转变,鼓励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学生;思维方式;转变策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数学的学习内容分为三个学段,一至三年级为第一学段,以此类推。三年级数学在第一和第二学段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阶段学生学得如何、是否形成了熟悉的、实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对他们的后续学习很有影响。笔者今年任教三年级数学。笔者发现,三年级的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给大部分学生造成了认知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较大困扰。因为学生潜质的不同,在本单元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这在之前的学习中是从未遇到过的。基于此,我认真思考和分析了教材、配套练习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反思如下。
        一、强调画图的策略,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学会了两步以内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认识了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但对于图形的认知还局限于能认识、会在方格纸上画图,对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相关线段的长度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认知基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单元中,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转化,会有这样的题型:如:一个长16厘米的长方形,可以平均分成两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遇到这样的题型,学生很难运用他们的认知面出图形。他们只能画一条线段,长16厘米。因为已知条件中没有说宽的数据。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也不推荐学生把这个长方形画完。我让学生在画好长的示意图后思考:要把一个长16厘米、宽未知的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个正方形,怎么分,是把长平均分成两份还是把宽平均分成两份?在头脑中能想象出这个长方形的样子吗?先用手画一,再在稿纸上画图。这样,学生经过了想象、比较、书空、画图的四个过程,部分学生能画出“长是宽的二倍”这样的图,至此,算把这道题理解了。
        当然,在本单元一开始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我们不可能把长和宽是几分米或几米的图画在稿纸上,但是我们在画图时对长和宽之间的关系要稍加注意。比如“长10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和“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它们的形状是很不一样的。我还利用书本后面的小正方形学具,让学生剪下来,在课上拼一拼,比一比,感受长和宽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在画图时能举一反三,了解图形的变化。



        二、强化合作的策略,挖掘不同潜质学生的潜能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一部分学生空间观念强,在学习中能做到一点就通,甚至通过自学就能了解、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于画图也是“无师自通”,还有部分学生无论怎样引导,让他们照着黑板上老师边讲边画的图抄,还是完全不能理解。如: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8米,宽l6米,小丽沿着这个操场的半个场地跑了两圈,小丽跑了多少米?对这道题的理解,学生有两个障碍:一是做题时有学生问“半个场地”是什么意思,有两种画法,怎么画图;第二个障碍是“两圈”。学生在做题时很难回过头来一次又一次地寻找题目里的关键词。这道题,有两种画图方法、两套已知条件、要列8道算式,才算全部做完,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非常困难。这道题,我采取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索、师生讲练结合“三个步骤”的做题顺序,引导学生找关键词、画图。
        方法一:“宽不变、长变”,把长方形平均分成“长16米、宽9米”的两部分,然后计算其中一部分的周长,即“半个场地”,再算出“两圈”的长度;方法二:“长不变、宽变”,把长方形平均分成“长18米、宽8米”的两部分,然后计算。
        三、强韧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平时很活泼、调皮的一个男生在做一道题时居然恼怒了,坐在那里生闷气。我走过去询问,发现是这样一道题:把两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并算出拼成后图形的周长。
        我发现他把画好的网形每一段的长度都标好,拼成后长方形的长是两个8厘米的和,宽是4厘米;拼成后正方形的边长是两个4厘米的和。但是他还是不能把画好的图用数字和算式的形式呈现出来,迟疑着久久不愿下笔,生气了。想到这儿,我鼓励道:“你看,图中的数据已经标出来了,新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哪一段?宽呢?新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哪一段?”我边指图形边说,提醒学生自己指一指、说一说。很快,他就笑了。
        我经常和学生们说,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通过努力,成为“计算能手”,现在我们已经进人了三年级,已经具备了“三年级水平”,我们要让自己成为“思维高手”,相信自己通过认真读题、及时作记号、画图分析,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三年级的数学学习的道路还很长,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信心,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宋彩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1,(11).
【2】杨冬菊.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3】蔡华仁.小学数学高段如何构建学生思维培养[C]//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1.
【4】李小芹.有序思维促生长——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有序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8(05):23-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