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下   作者:郑福芬
[导读]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大多年龄都不到十岁,正处于萌芽到懂事的时期,在学习方面,做不到严格要求自己,对自身的行为举止没有约束和控制力,在学习方面缺少自觉性,对学习不感兴趣。教师通过把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教授,来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越西县邮电贝尔小学校  郑福芬

摘要: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大多年龄都不到十岁,正处于萌芽到懂事的时期,在学习方面,做不到严格要求自己,对自身的行为举止没有约束和控制力,在学习方面缺少自觉性,对学习不感兴趣。教师通过把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教授,来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近些年,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去探求积极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从传统的死记硬背,到加强学生对公式、概念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小学三年级阶段,孩子理解能力初成,但由于整体年级偏小,缺乏自我约束和自觉性理解能力。因此,小学数学对教育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孩子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度
        数学生活化教育很大程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学子,总会听到家长说:“做你自己喜欢的事吧!”如果将这句话应用到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身上,或许它的意义会更加不凡。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源于生活,将生活的数学转化成数学知识后,并不意味着数学就凌驾于生活之上。所以,让孩子喜欢上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势必要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乐趣。数学生活化教育和传统的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育更多的是死记硬背,试想一下,如果学生面对数学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惶惶不安和想退缩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想提升数学成绩或者加强数学的兴趣,无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罢了。因此,让学生明白数学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两只之间好似鱼和水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数学的认知度,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二、实践化教学是数学教育的最好方式
        数学起源于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数学是对生活的反复观察后,形成的结论性的经验。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用生活去理解数学,是最好的一种教育模式。尤其是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扩展学生的观察视角,更能加强学生对数学认知度,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圆形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图形,校园中的足球、篮球,马路上的车轮、天空中的太阳、月亮等等都是圆形。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虽然圆形是个很简单的图形,实际上它却很神奇!”再让学生去生活中搜集一些圆形的物品,或者让孩子回想一下生活中的圆形,不但能提升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力,还能激发孩子天真无邪的想象能力。教师为讲解“圆形”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而接下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水到渠成。



        三、让数学教育动起来,是数学生活化教育的特色
        俗话说得好:“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永远都玩不累的心,和一张充满好奇的小嘴巴”。因此,“参与”和“行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乐趣,更能让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师相对比较严肃,他们更希望看到学生从小学就能培养出严谨的学习态度。不容置疑,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在教育的尺度上却很难把控,稍有不慎,“严谨”的教育,可能成为学习路上的绊脚石。因此,笔者认为让数学教育动起来,才能让数学生活化教育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生活化的用语,而且还要用行动来展现教学的内容。例如,如何让孩子认知长度单位米,教师可以在操场上,测量出百米的距离,接下来,让每个孩子慢速的走过百米的路程,并且记录下整个过程一共走了多少步。结合未来的知识点“除法”,让每个孩子简单的测量出每一步的距离。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迈出一步的距离,还加强了对米的认知,而且还接触到了除法这个新知识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对学习更有信心,这就是生活化教育的特色。
        四、增强实践教育,让知识充满生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城市教育中,很多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对钱没有概念。而乡镇教育却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两者之间会出现巨大的差别呢?答案:实践。城市家长不放心孩子一个人行走在车水马龙的公路上,间接的扼杀了孩子的实践能力。换而言之,学生体会不到实践的快乐,大多数都沉浸在书本之中,因此,教师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实践成功”的乐趣,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将身边的“实践”拿到课堂上。例如,在学习余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哪位同学还能记得爸爸妈妈买东西的情景呢?”针对问题,学生会试图回想生活中跟随父母买东西的情景,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具有典型的情景做案例,将实践生活融入到数学知识中。比如,妈妈买了7颗果冻,一共拿出了一张10元和一张5元的纸币交给了售货员,售货员找零1元,请问一颗糖果多少钱?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和生活息息相关,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着计算成功的乐趣,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
        总而言之,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实际意义是采用一种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通俗易懂的教育用语、接近现实生活的一种教育情境,让学生对旧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靠,对新知识点更加的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也让生活化教育方式最大程度的沉淀教师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韩金玲.小学三年级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5(1):3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