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下   作者:赵正波 张丽莎
[导读] 数学素养的核心就是数感,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建立、增强数感,通过适时估算、实践引导,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数学学习。

陕西省略阳县兴州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赵正波  张丽莎

【摘要】数学素养的核心就是数感,数感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建立、增强数感,通过适时估算、实践引导,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数学学习。
【关键词】数感;体验;启蒙;形成;诱发;领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熟悉、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在真实情景中体验数感。
        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创设接近生活的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二、切近生活体验,在生活中启蒙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的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的理解数的内涵。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培养学生的数感。
        比如,在“0”的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马上高涨起来:“电话上有0”、“车牌上有0”、“三角尺上有0”、“温度表上有0”、“计算机上有0”、“我家门牌上有0”……通过联系这些身边的事物,学生体会到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0”还可以在温度表、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电话、车牌上与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体会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逐步获取建立数感。
        2.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由于现实生活实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数的感悟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 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弄清楚自己的学号、邮政编码、汽车牌照号、手机号、身份证编号的规律和意义;弄懂食品袋上喷码给我们的安全信息;知道自己适合衣服号码和鞋袜号码的范围。进一步建立数感。



        三、动手操作与合作相结合,在活动中形成数感。
        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如果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关注细节,让学生自主探索。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先让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观察10元和1元面值人民币的正面、反面分别是怎样的。然后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个装有不同面值、不同材质的人民币,让同学们认一认,说一说。然后老师把同学们认过的人民币放在桌上,让同学们整理分类。引导学生说出整理方法:1.把面值是元的人民币分一类,面值是角的人民币分一类,面值是分的人民币分一类。2.把大面值的人民币分一类,小面值的人民币分一类。3.把纸币分一类,硬币分一类。最后让学生帮妈妈买菜,让学生帮妈妈五角钱的葱,怎样付刚好?让学生在桌子上摆一摆,这样就有不同的摆法,但只能摆出五角钱。随后通过应用拓展,让学生轻松解决:1元能换(  )张5角;1元能换(  )张2角;1元能换(  )张1角。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注重户外实践,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老师在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拿着尺子量量教学楼柱子的长和宽、乒乓案的长和宽;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教学楼的长度、花园的周长……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估算中诱发数感
        估算是学生数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估算教学对于形成良好的数感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到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要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不断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从而在实际行动上加强估算教学;其次,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到生活很有趣,数学很有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2]《小学教学设计》2019年04期 刘春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