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中感受学习的魅力——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下   作者:廖燕
[导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何其深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新时代,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夯实根基,摒弃考什么,教什么的功利主义色彩。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小学校  廖燕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何其深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新时代,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夯实根基,摒弃考什么,教什么的功利主义色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现如今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特别是年长的老师都受着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方式较为守旧和死板,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都比较强,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感和新鲜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满足不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这门课程而言,如果老师只是在课上给同学们进行讲解,和同学们表述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没有和同学互动和交流,那么将会导致阅读课的教学比较低沉,不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而且学生还可能对阅读学习产生厌倦,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二、在诵读中合作表达,注重“情”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节日设计诵读。语文阅读应该生活化。“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工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感情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的,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三、注重思维,引导想象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课标也强调“让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时,常常借助一篇篇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草原》一课,课文构思有两条线:明线是景美、情深;暗线是草原的特点。教学中我抓住暗线设计提问,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按照这条暗线从整体到部分的进行分析,经过思考得出草原的三个特点:草原是美丽的;草原是宽广的;草原的人民是热情的。
        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学完《凡卡》一文后,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小练笔“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以后”。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各自展开想象。有的想,爷爷收到信以后,立即赶到城里,揍了老板一顿,救回了凡卡;有的想,爷爷看了凡卡的信,痛哭不已,可没有办法,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我可怜的凡卡,你忍着吧……”。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爷爷除了哭,他没有其他的办法,也不可能救回凡卡,因为爷爷是哪个社会中生活在最底层的贫苦人。面对自己,凡卡的悲惨遭遇,他无能为力啊。这个想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也懂得了课文的中心。
        四、分享与激励并举,营造阅读氛围
        (一)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
        搞一些美文推介活动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等。定时组织开展“成语接龙”、读后感展览等活动,并开展课外阅读星级评定,将课外阅读的质和量作相应的规定,分别设为一星到十星的等级,只要达到相应的目标,及时定级或升级。
        (二)组织编辑手抄报
        手抄报集学生的读书、编辑、绘画、书写能力于一体,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所得。每次安排手抄报内容时,教师要根据主题,提出相关的编辑要求,有意识地指导有关课外读物中的内容。学生按照要求,发挥自主作用,寻找相关的课外读物,完成手抄报的编辑。定期评比,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多读书、多积累、善于收集的好习惯。
        (三)开展师生、家长共读活动
        作为课外阅读的指导者,教师要坚持将读到的好文章介绍给学生,将积累下来的期刊借给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多读书。经常组织师生读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择时开展读书研讨,让教师在交流中掌握学生的读书爱好,让学生有机会在家长面前充分展示读书的才能。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闫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