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瑶
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1300
摘要目的:探究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虚胃热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慢性胃炎脾虚胃热证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次研究人数共100例,分组方式为电脑随机分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奥美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的胃痛、胃痞、嗳气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慢性胃炎脾虚胃热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虚胃热证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虚胃热证;临床效果;安全性
慢性胃炎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多种证型,包括脾胃虚寒型、脾胃虚弱型、脾虚胃热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脾虚胃热型[1],该类人群一般以剑突下灼热、胃部反酸、纳呆、嗳气、胃脘作痛闷胀等作为临床表现。根据我国中医学理论认为,半夏泻心汤具有调和寒热、健脾益气等功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安全性高[2]。本文目的在于探究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虚胃热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1.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试验对象为100例慢性胃炎脾虚胃热证患者,采用电脑随机方式分组,分为2组,每组各50例,研究均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完成。纳入标准:(1)符合《内科学》[3]中慢性胃炎诊断标准。(2)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4]中脾虚胃热证辨证标准。中医证候:胃脘隐痛、食后闷胀、纳呆少食、痞满、乏力、腹泻、四肢酸软,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3)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4)研究前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有充分了解,并签署书面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胃癌;(2)伴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3)排除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或月经期女性;(4)合并精神类疾病。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为(54.51±9.03)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1±1.32)年。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为(55.31±9.74)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3.52±1.65)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其雷贝拉唑钠片治疗(成都迪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0715,规格20mg/片),每日1次、每次20mg,口服;铝碳酸镁咀嚼片(广东华润顺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93054,规格0.5g/片),每日3次,于两餐间和睡前口服,每次0.5g。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药方包括半夏10g,干姜3g,黄芩10g,黄连3g,炒枳实10g,白芨10g,党参15g,大枣 6 枚,甘草6g,随症加减:对于伴有严重反酸者,加用15g乌贼骨;对于胃脘刺痛者,加用20g白芍;对于易怒、烦躁和肝郁化火者,加用15g枯草;对于肝郁者,加用15g佛手;对于大便干结者,加用6g大黄,以上药材均用水煎煮,取汁200mL,于早晚分别服用100mL。
两组均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
1.3观察指标
比较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
2.1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判定,主要评定胃痛、胃痞、嗳气等证候,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0~3 分,无记为0分,轻记为1分,中记为 2分,重记为3分,分值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记录并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
2.2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6],显效:胃镜检查患者临床症状、黏膜炎症完全消失;有效:胃镜检查患者临床症状、黏膜炎症明显改善;无效:胃镜检查患者临床症状、黏膜炎症无改善或加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3.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呕吐、皮疹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选择X2检验,当数据存在统计差异,用P<0.05表示。
2.结果
2.1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2 组患者的胃痛、胃痞、嗳气中医证候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2.3 分析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慢性胃炎脾虚胃热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慢性胃炎的形成与上皮细胞变性存在密切关联性,而通过胃镜检查可见固有黏膜内小凹上皮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主要以上腹隐痛、反酸、嗳气、食欲减退、黑便、腹胀等作为临床表现[6],而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易加重患者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危。
我国西医理论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胃黏膜防御能力降低、自身饮食习惯等具有关联性,在西医治疗中,一般以铝碳酸镁、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上述药物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长时间服用易对人体胃黏膜造成较大刺激,进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腹泻、皮疹、呕吐等等[7]。而在我国中医学理论中,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范畴内,好发于人体胃脘部,与肝、脾等器官密切相关,故此该疾病以脾虚胃热证最为常见。中医学认为该疾病是因湿气郁结、脾阳虚、脾不运湿所引起,故此在治疗方面应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补脾降热、理气和胃为主。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作用,药方中半夏能够燥湿化痰,还能散结除痞、降逆和胃;干姜可温中散寒,黄连、黄芩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3 味药共用以此达到寒热平调的功效;炒枳实则具有调和肠胃、理气和中、行气消胀的功效;白芨具有敛肌解毒的作用;党参可以生津、益气、补中;大枣具有生精益气、补脾和胃、解药毒、调营卫的功效;甘草作为调和药,再通过辩证加减,能够使治疗效果得以提高[8]。全方共奏消痞散结、寒热平调的功效。而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半夏具有镇吐、抗肿瘤的效果[10-11];黄芩能够产生较好的抗菌作用[12],能够有效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在本次结果中,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变化及疗效,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高。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虚胃热证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孙君艺,潘琳琳,金坤,等.国医大师张志远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183-185.
[2]王艳威,季杰,巩子汉,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20,41(4):499-501,537.
[3]王辰,王建安,黄从新,等.内科学[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58-462.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3):172.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9.
[6] 石少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J].当代医学,2015,21(18):157-158.
[7]王莉莉,高秋芳,焦贤飚.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06):77-79.
[8]王雪梅,严光俊,刘冲.半夏泄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世界中医药,2019,14(2):412-416.
[9]黄俊,郑召鹏,刘宁蓉,等.半夏泻心汤合香砂养胃丸加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GAS、ET、ILs的影响[J].中药材,2019,42(7):1682-1685.
[10]刘永红,郭建宏,刘文婷,等.药用植物半夏生物碱类成分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3(9):171-177.
[11]刘洪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胃热型慢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陕西中医,2016,37(8):949-950.
[12]张晓娟,吕勃川.黄芩研究新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7,45(1):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