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晗
四川省兴文县人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4400
血气分析是通过血气分析仪检测人体血液H+浓度以及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有助于反映肺换气功能以及酸碱平衡状态,在制定诊疗方案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血气分析的适用范围广泛,已逐步渗透至呼吸科衰竭干预、急诊科医疗、外科术评定等危重病症的急救管理中。但采血部位选择是否合理、操作流程是否规范等均会对检测结果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必须注重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最大限度控制血气分析检验结果误差,提高质量控制效果是血气分析有效指导临床治疗的前提与保障。
1.采血前的质量控制
1.1 评估患者吸氧状态
在患者行呼吸机给氧、鼻导管吸氧等外源氧气时,必须确保其在“稳定状态”后方可采血,以防报告结果发生误差。由于吸氧及吸氧浓度可直接影响PO2水平,因此在病情许可的前提下,可予以停氧30分钟后采血,注明吸氧浓度,便于核定氧合指数。若吸氧浓度有所调整,则应确保有15分钟以上的稳定时间。
1.2 稳定患者心理
采血前应为患者介绍血气分析的目的、流程,耐心听取主诉,积极改善其心理状态,这是由于紧张心理会引起过度的换气、屏气,继而干扰血气指标检测,同时呼吸急促将导致PH增加,降低PaCO?指标,屏气可减少PH与PaO?水平,促使PaCO?升高。故此,应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保持舒适放松的姿势,以达到平稳状态。
2.采血中的质量控制
2.1 正确选取穿刺部位
在确定穿刺位置时,应考虑选取位于体表且远离静脉干和神经的人体动脉,避免动脉过细,通常桡动脉较为符合,同时前臂动脉与股动脉也可作为穿刺部位,便于采血操作,若发生异常,则侧枝循环也可获得补偿。值得注意的是,若穿刺处皮肤发生感染、破溃、硬结等症状,需避免穿刺采血;对于不宜反复动脉穿刺或不可行动脉穿刺者,可考虑行毛细血管取血,多选取耳垂处与手指末端,婴幼儿则可选取脚后跟穿刺。
2.2 合理应用采血工具
在选取采血工具时,应防止使用塑料针筒,塑料注射器由于材质特性局限性,存在一定的气体透过性,氧气与二氧化碳可经塑料注射器的筒壁及针栓末端逸出。有相关研究建议以5毫升玻璃空针为宜,穿刺针可选用一次性采血器中的针头。
取血前于针筒壁周边通过0.5毫升肝素均匀涂抹,促进多余肝素释放,预防肝素偏多或血标本偏少(低于1毫升)皆可引发稀释性误差。
2.3 优化采血环节
采血时应做好常规消毒工作,消毒范围至少为5毫升,顺利穿刺后,切勿经过负压抽取血液,借助血压作用促使血液自动流入空针,每次采血总量不可少于2毫升。采集充足血量后,迅速逸出空针内气泡,取出针头,通过小软木塞、橡皮帽等封闭针管,保存好血液标本。轻微晃动针筒,充分融合血液和肝素钠,采用无菌干燥棉球按压穿刺处,时间约为5分钟,直至不再出血,避免引发局部血肿。若患者在穿刺期间发生剧烈疼痛或肢体麻木,则警惕是否存在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并立即将针头抽回。若采集血液呈暗红色,则可能是针头误入静脉,需及时拔出针头,重新确定适宜的穿刺区域,再次穿刺。
3.采血后的质量控制
3.1 有效把控送检时间
若动脉血标本存放时间过长,将促使血标本中的乳酸、血糖、气体分压等检查指标发生变化,通常建议取样后15分钟内上机检验。针对特殊的检测项目,例如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乳酸等,可于采样后即时或5分钟里完成检验。若科室与检验科相距较远,无法及时进行分析,则不可在室温环境下(25摄氏度以下)放置时间超出15分钟。若15分钟内未进行检测,则需置于低温冰水混合物(约为4℃)中存放,避免放置于温度低于0℃或冰箱冷冻室中,这是因为细胞中水分子凝固将促使细胞破损,促使标本溶血,同时标本复温后,红细胞将进一步发生溶解,造成得钾离子等指标偏差。
3.2 预防标本溶血发生
血细胞较为脆弱,样本采集过程中易产生凝血或溶血现象,将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造成直接影响。此外,凝血标本可能会阻塞仪器的管道系统,从而导致仪器故障。若出现溶血,将明显降低血气分析检测结果中的pH水平,显著提高PaCO?、PaO?、K+指标。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动脉血红细胞中的PaCO?、PaO?指标高于血浆,而pH值比血浆更低,人体约有95%的钾离子存在于血细胞内,若血细胞破裂,则细胞内K+将进至血液,促使K+浓度提高。
4.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血气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客观的治疗依据,应注意控制各项风险因素,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保障血气分析可以正确指导临床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采血过程中应注意从前中后期优化各项细节,采血前应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和吸氧状态,采血时应正确选取穿刺部位、合理使用采血工具,若未成功穿刺失败,则避免在同一区域反复穿刺,以免血管损伤或产生血肿。采血后则需合理把控送检时间、预防标本溶血发生,以免对血标本造成污染。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血气分析检验的各项流程、优化操作技巧,有助于保障血气分析取得合理结果,减少误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