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 韩宁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8月中   作者:韩宁
[导读]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四川、云南等南方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这就要求相关我们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地震灾害的威胁,做好相应的抗震功能设计,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从而保证在地震下不会对建筑及其人员造成严重伤害。

韩宁  身份证号:45060219840826****  广西  防城港  538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四川、云南等南方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这就要求相关我们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地震灾害的威胁,做好相应的抗震功能设计,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从而保证在地震下不会对建筑及其人员造成严重伤害。从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分析角度出发,从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概述入手,分析和探讨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结构和抗震参数,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结构设计
        前言:地震会给建设项目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随着地震的频繁发生,抗震结构的设计理念不断完善。抗震结构的设计理念为建筑工程的建设和抗震功能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完善现有设计的不足,完善抗震设计体系,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抗震结构设计理念概述
        抗震结构设计的思想是将建筑结构设计纳入抗震设计,使建筑工程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逐步推进,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新时期工程建设的主要趋势。将抗震思维融入建筑结构设计,可以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为遭受地质灾害的居民提供有效的安全保护。同时,良好的抗震结构设计还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强度和延性,建筑结构在强震后仍能保持理想的稳定性,能够满足用户的生活需求。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价值。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分析
        目前,我国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三个层次两个阶段的总体要求。其具体内容是在建筑设计的抗震结构中进行深入的抗震设防。所谓“三个标准”,是指建筑结构的抗震结构设计,在遇到小规模地震时,能使建筑正常工作,不需要任何维修和保养,即小地震不坏的要求;但是,当建筑物所在区域发生与该区域规定的地震等级和烈度相同的地震时,建筑物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不会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相应的建筑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仍能正常安全使用,即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坏,然后经过一定的维护和检查,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这是三级中的中震不修的要求;但当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超过该地区地震等级的最高等级时,建筑物本身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倒塌而受到严重破坏,可以更有效地防止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地震的破坏。这是地震不会在三个层面失败的原则。据科学研究,结构边缘的竖向受力构件承担了建筑物的大部分倾覆力矩,受力模式为轴向应力。但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如果地震烈度小于本地区规定的地震等级和地震烈度,结构内部的边缘受力构件会发生弯曲变形;如果地震烈度高于建筑施工场地的地震烈度,则建筑边缘受力构件将处于拉弯状态。如果构件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结构混凝土的整体刚度会减弱,混凝土的承载力会下降,影响建筑物本身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导致建筑物不能正常使用。也就是说,在结构抗震结构设计中,需要对边缘受力构件的承载力和整体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全面的复核。
       3.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震灾害数量大幅增加,给建筑结构带来了巨大破坏,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多年来,地震严重破坏了建筑物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造成数十万人失去宝贵的生命,甚至给他们的健康带来更大的心理创伤。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高层建筑成为我国城乡的标志性建筑,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大。因此,一旦发生地震,损失将难以估计。在这方面,加强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重点。发生了几次大地震,人们已经意识到地震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但是技术在不断进步,仍然无法准确判断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让人们做好防护工作。在这方面,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尽可能的延缓建筑物的倒塌时间,为人们提供足够的逃生时间,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的重点。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增加抗震设计可以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稳定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寿命。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建设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可以有效保护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4.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策略
        4.1合适的施工场地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的。当建筑环境存在严重地震灾害的巨大潜在威胁时,建筑的抗震性能也应得到提高。根据抗震性能评价结果,有必要对建筑物进行一定的抗震设防。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可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甲级、乙级、丙级和丁级.A类是最严格的抗震措施,主要用于发生过严重地震灾害的地区。在工业和民用建筑施工中,选择合适的施工场地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证建筑的安全稳定。在土质疏松、地震频繁的地区修建建筑物时,应适当提高抗震性能的设置,防止建筑物沉降和倾斜,影响居民和相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4.2优化抗震性能,布设抗震构造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应从现有的抗震设防和设计方法入手。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应分析建筑的基本应用功能、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延性变形力等要素,准确判断结构的基本应用性能。与普通抗震设计相比,抗震性能设计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例如,根据项目的实际施工要求,对整体结构和关键部门采取相应的优化控制措施,以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要求。对于高度复杂的不规则建筑,需要合理设置抗侧力结构构件和竖向构件的性能目标,以提高多个部位的抗震安全性,满足大幅度地震的性能目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完善抗震结构措施是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各种构件的整体性,控制结构和构件的变形能力,加强结构在地震时的能耗,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4.3建筑平面立面布置
        房子的动态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它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应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应均匀变化,避免错层。对称结构易于估算其地震响应,易于采取结构措施和进行详细处理。“规则”包括对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尺寸、抗侧力构件的布置、质量分布、甚至强度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对于地震区的高层建筑,平面应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椭圆形、扇形也可以。不应采用l型、T型、U型、H型、Y型等法兰较长的平面形状。地震区高层建筑立面应采用矩形、梯形、三角形等均匀变化的几何形状。并尽量避免带有突变的阶梯式立面。对建筑结构规律性对抗震能力重要影响的认识,始于一些现代建筑在地震中的表现。一般房屋越高,地震力和倾覆力矩越大,破坏的可能性越大,但不是绝对的,与经济有关。建筑物的高宽比越大,建筑物就会越薄,地震下的侧向移动越大,地震引起的倾覆也越大。
        4.4隔震和消能设计
        延性结构体系在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常见,它在控制建筑结构刚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建筑在地震灾害中受损时发生严重变形。隔震消能设计可以增加建筑结构构件在非弹性状态下的延性,吸收地震释放的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结论:抗震结构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建筑工程设计水平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了达到理想的抗震功能和效果,设计人员应重视抗震结构设计的原则及其实际应用,为居民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77.?
[2]何开俊.关于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探讨[J].新经济,2015,01:114.
[3]宁华.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7(30):125-126.
[4]李超,付成林.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中国房地产业,2018,(36):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