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8月中   作者:牛博文 汪丽君
[导读]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必须处理好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二者关系,城镇绿地系统是二者间协调的有机载体。

中国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方分公司  牛博文 汪丽君  天津  300131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必须处理好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二者关系,城镇绿地系统是二者间协调的有机载体。构建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是实现整体性、系统性、网络化的城镇绿地系统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从生态角度出发,在不同空间层面建设绿地生态网络子系统,连接各个其他相关系统,最终构筑市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绿地生态网络系统。本文主要分析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市生态网络规划;体系构建;实施机制
        引言
        各级国土层面对生态系统网络化保护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在本质上都是以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发挥生态资源的结构性效应、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生态网络通常是由线性的生态廊道和点状的生态节点组成,最终构建出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的网络化结构体系。因此本文以生态网络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从体系衔接、规划框架、管控实施等方面积极响应,建立国土空间体系下新的规划机制。
        1、国土空间规划中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性
        1.1国土空间规划主要内容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各类规划与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具有战略性、统领性、全面性等特点,具体内容包括基础研究、构建格局、布局优化、要素控制、规划实施等,各内容层层相扣,形成全过程、系统性的规划路径。首先以现状研究分析为基础,重点进行“双评价”(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后续空间规划提供本底数据依据,以底线保护为核心划定“三线”管控边界(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进一步科学布局“三区”功能空间(即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形成国土空间的基本格局,进而从规划分区、绿色空间网络、城乡居民点、陆海空间等方面,优化、细化国土空间整体结构和布局,并以城镇功能提升、结构优化、乡村振兴为核心,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布局,构建全域全要素、网络化、复合型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在总体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严格落实上级规划的管控性要求和约束性指标,统筹布局山、水、林、田等保护类要素以及产业、交通等发展类要素,以土地利用控制为管制方式,合理配置各专项要素,最后以分区管制、规划传导、分期实施等方式在最后一环有效保障规划的实施效率。
        1.2生态建设的新要求
        国土空间规划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思想,在“多规合一”的要求下,以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的构建为落脚点,对城市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在《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是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与管控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结构性绿地,构建完整连贯、覆盖城乡的绿色生态网络,促进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协同互融。由此可见,生态网络成为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抓手,而城市生态网络规划与建设成为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也为生态网络规划建设提供了新契机。
        1.3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重要作用
        城市生态网络通过线性且连通的生态廊道,连通城市中绿地、森林、水系、湿地、农田系统等相对孤立的生态空间,在城市自然及人工本底上构建一个连续且具有系统性的网络系统,兼具生态服务与景观服务功能,来实现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生态网络的规划和建设,综合考虑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和社会联系,结合自身现状特征及规划用地条件等特征,科学划定各类生态空间范围及功能,进一步管控与实施,最终引导城市空间科学布局与发展。城市生态网络不再仅仅停留于城市本身范围内,而是从区域的角度出发,以城市自然地理以及人文条件为基础,从城市群的角度进行思考。城市生态网络规划通过识别保护重要生态源,建立生态廊道,以及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网络,实现有效保护城市生态底线,融合城乡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复合发展。生态网络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格局构建中的重要部分,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生态引导与技术支撑,同时国土空间规划自上而下、由战略到具体的规划体系为生态网络规划提供顶层支持和实施保障。目前,国内城市生态网络规划没有一个标准化的规范或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城市为主,区域层面较少涉及,并在管控方面存在较大的实施难度。在逐步推进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过程中,城市生态网络规划应与国土空间规划建立衔接关系,在生态空间发展指标、生态空间网络、公园与游憩体系等方面建立相关标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构建
        2.1整体规划框架
       在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整体要求下,结合生态保护和人文特色的双重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绿色生态网络与山水格局。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和城乡生态要素统筹的双重要求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分类,构建保护控制、规划利用、历史文化多元体系。最后与详细规划做好衔接,有效控制生态空间边界,并纳入国土空间管控中。在此基础上以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为保障,落实生态网络规划对各类生态空间的保护要求,并建立后续定期评估制度。
        2.2多元体系构建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在优化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方面,建议综合各种保护和发展要素,并以生态保护为基础,重点保护可耕地,加强城乡生态与景观和湖泊植被之间的联系,提高效益。生态网络系统应考虑到城乡绿地、山区和水的自然资源以及历史和文化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协调空间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相互排斥关系,充分利用山水自然资源,建立一个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资源,将国家空间发展和保护模式从空间扩展到人的层面,建立生态网络的历史文化体系。将保护控制系统、规划利用系统和历史文化系统相结合,形成多因素、多功能、多目标的生态网络模式。
        2.3城乡要素统筹国土空间规划
        在“一张图”的要求下,整合国土各类空间要素,实现各类空间管控要素精准落地,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法定依据。目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新的用地分类标准总体框架已初步确定,明确了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用途分类等内容,其中在市域层面划分为8类,根据各分区建设保护要求分为保护与修复、开发与利用两大类,进一步明确生态网络空间各要素类型及建设保护方向。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用途按照资源利用的主导方式划分为农林用地、建设用地、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等3种类型。在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分类体系下,将各类型中具有生态功能的用地进一步细分,明确生态网络规划中各要素的用地类型,具体包括林地、耕地、以及建设用地中的绿地与附属绿地等。
        2.4空间控制实施生态网络规划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确定整体空间结构与布局,空间的落地实施与后续监管也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方面。生态网络通过专项规划将保护控制、规划利用、历史文化3个子体系进一步细化落实,并通过详细规划将城乡各生态要素进行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以国土空间规划的四体系为保障,落实生态网络规划对各类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开发要求,并建立后续定期评估制度。
        2.5网络本体及连接系统
       尊重原有自然生态空间形态,强调保护生物生境,促进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走廊,从规模指数、形态适宜性和边缘地带的弹性保留开始,划定主要的绿色生态形态和大型形态其中包括该区域的主要景观、山地森林、灌溉渠道、湖泊、池塘、耕地和草地,它们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重要的边缘过渡区域、绿色区域,以及旨在通过合并草地、运河和主要交通路线来改善连接性的绿色三维设计。根据不同类型的要素确定绿色空间的性质,定义绿色空间的使用(用于资源安全、生态保护、景观改善或娱乐等)。并就各种生态空间的养护和发展的监测和方向提供咨询意见。
        结束语
        随着生态网络内涵的不断扩展,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合理把握和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网络尺度成为城市建设中必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此外,生态网络规划也是一个线型的网络体系,虽然不能完全取代城市总体规划功能,但是可以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新塑造整个城市的景观空间格局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富笙,周长威,陈飞宇.贵阳市生态网络分析[J].贵州科学,2018(6):55-60.
[2]何艳红,何彦雨.基于绿地生态网络的雄安新区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31):15-16.
[3]曲艺,陆明.生态网络视角下的市域生态空间规划与管控策略——以哈尔滨市为例[J].城市建筑,2018(18):124-126.
[4]郑茜,曾菊新,罗静,等.武汉市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空间管治研究[J].经济地理,2018(9):191-199.
[5]吴健生,张朴华.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地理学报,2017,72(3):444-4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