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现代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研究 马继召 史磊 李淑艳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8月中   作者:马继召 史磊 李淑艳
[导读]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多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大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马继召 史磊 李淑艳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  063000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多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大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国际上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企业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模式,二是校企合作模式。中国吸收和内化了德国职业教育30年的典型经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双元制”模式的试点。以“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为中心,以“现代学徒制”人才教育模式为基础,研究实施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计划。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技能型人才
        1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目标定位过于模糊、不明确
        高职院校对人才和技能的定位过于模糊,人们常常从片面的角度讨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即高等职业院校是应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还是高技能人才。这些讨论对于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很有价值,但与高等教育课程的具体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无关,因为课程设计更注重思想在行动中的技术实施,而不仅仅是一些宏观层面。以人才学习模式中的人才型思维方式界定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具体微观内容不明确,这是高等教育改革难以深入的主要原因。
        1.2 工作任务分析笼统、粗糙
        开发项目课程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工作任务分析。这项技术的主要思想是“分析”,即要实现课程模式的根本转变,有效地重组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必须明确工作任务的具体细节。明确具体细节的主要方法是逐步分解工作任务,只要分解足够细,就能满足课程开发要求。课程开发实践表明,工作任务分析结果的质量将显著影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最终产品。受这一理念的影响,职业院校普遍认识到工作分析的重要性,并在课程设计中开展了这项工作。然而,经常出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即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定义的课程体系与现有课程没有太大区别。
        1.3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组织课程内容的第一环节,设置课程的方式直接影响组织该课程内容的方式。如果课程本身是按照学科的界限来组织的,那么要以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这门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设计项目课程时,非常重视课程设置,要求根据工作目标定制课程。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彻底淘汰原有的“基础”、“实践”、“概论”、“教学”等表达课程的方式,直接用动宾工作任务来表达课程名称。
        1.4 课程内容与目标的相关性低
        项目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工作任务选择知识,以增加课程内容的相关性,达到更有效地教授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这个基本原则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的困境是根据工作任务选择知识,仅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适应学科的基线知识,教学内容没有明显变化,导致课程改革成了知识游戏,大大降低了课程改革的成效。项目课程内容改革不仅要修订学科知识,更要开发新的课程内容体系,这是非常必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而艰难的环节。
        1.5 有必要提高项目的训练价值
        项目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项目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大量深思熟虑的项目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无论课程内容多么合适,如果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能改变,课程改革的影响仍然非常有艰难。因此,项目的课程开发要求在完成课程设置改革和内容选择后,项目设计应更加注重课程内容学习需求。在这方面,项目课程明显不同于能力本位课程。



        2 构建现代技能人才学习新机制
        2.1 构建现代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校企共育平台
        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开展以综合性、项目性和课程性为主体的高水平设计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高层次专业人才学习机制提高了现代技能人才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高职院校以技术技能教学为重点,必须严格坚持开展竞赛活动时,将创新实训与竞赛项目紧密结合。同时,将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载体,打造完整的现代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开放课堂和多元化教学考核机制的优势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充分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能保证高中职业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与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教育机制,依托教育实践基地草案的创建,加强与企业的相互合作,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参与到高等专业院校在创新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根据各行业、各企业发展的特点,将企业各部门业务引入创新实践中心,由学校统一购置技能静思的软件,为职业教育营造真实环境,有目的地实施竞赛项目,推动专业静思内容向城市规划和日常生活方向发展。在培养学生核心专业能力的同时,引入自主、协作、探索实践创新学习等先进学习理念,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协作、快速认识的方式学习并将公司的业务流程和工作要求内化,进而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调查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和后续学生的全面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和学习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打造创新型师资团队
        职业院校应公开建立校企教师交流机制,选派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到企业参加就业实习或专业研究活动,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企业应定期选择和参考企业导师或技术人员进入高职院校,引导学生从事专业工作,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技能。这同行学习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按行业、按企业不断成长,又保证了创新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学校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运用先进的学习理念,向学生展示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与学生互动。建立相互信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申报的专业研究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学生,,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现代技能型人才培养效果稳步提升的目的。
        2.3 打造“网格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彻底打通知识点与资源链的横向沟通渠道,打造完整的教育资源支撑体系,促进学生交叉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加快纵向深化大中小项目人才培养学习机制改革,促进大专生素质和拓展率有效提升。通过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结构和内容,有效提升了专业素养和向高等专业院校转学的能力。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将学科融入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2.4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要彻底打破传统考核评价模式的束缚,合理运用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将竞赛项目与实践创新课程紧密结合,将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方式转变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考核机制,让学生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将结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形成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结果,提高学生学习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结论
        总之,随着社会各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依托,积极探索与高职教育发展相关的思路,立足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策,王丽芬,何晓卉,马智浩,李玄阳.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科技风,2021(16):156-157.
[2]石平,石韧.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现状与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3(01):16-20.
文章带有课题,课题来源: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编号:SD20211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