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幼儿兴趣挖掘粽子教育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李嘉慧
[导读] 《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香幼儿园  李嘉慧

【摘要】《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本文从幼儿兴趣出发,多方面地探索“粽子”过程的教育,旨在挖掘“粽子”蕴含教育价值,培养孩子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探究;发现; 动手;操作
        粽子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美食,平时大人和孩子吃的比较少,孩子自然对它非常感兴趣。端午节即将来临,人们都要吃粽子,都要包美味可口的粽子,自然都要选购精美的食材,孩子们对于粽子的兴趣就越发的浓厚了。追随幼儿兴趣是幼儿园课程的本质。为此,我们选择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粽子作为切入点,进行“粽子”探索的主题活动。
        一、活动生成齐参与
        《纲要》中指出:“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粽子——端午必需品,家家都吃,由于平时孩子们吃得比较少,对它还是有点陌生,要从真正意义上要了解它,孩子们还是一知半解。借助重视中国传统美食,追随孩子兴趣,充分挖掘其中蕴含教育价值,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谈话活动是孩子们喜欢的环节,在端午节日档口,大家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句议论开来:“我超级喜欢吃粽子,一顿能吃几个”“我那天看见奶奶包粽子了,还想上去试试!”幼儿对此兴趣盎然,除了这些,孩子们也不乏有些疑问:“粽子是怎么包的?”,“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粽叶是什么?”等带着这些疑问,我追随幼儿兴趣,带领孩子走进粽子的世界,从多个方面来深入了解探究粽子。
        二、多方面进行探究竟
        1、我来学粽子知识
        我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抓住幼儿喜欢看绘本、听故事的这一特征,搜集一些关于粽子的绘本故事,如《小粽子,小粽子》、《粽子里的故事》等绘本,语音听故事《蛋黄粽子里糯米》、《蔬菜超人做粽子》等。在绘本《小粽子,小粽子》中开启了一场关于南北两方粽子“甜咸之战”,班里的孩子们为此还展开了一场辩论赛,“咸派”说:粽子就应该是咸咸的,我家吃的就都是美味的肉馅,别提多香了。“甜派”说:甜甜蜜蜜才是粽子的味道,就和吃糖一样开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了半天,最后也没有分出胜负。在绘本中孩子们了解了粽子食材和形状,有锥形、菱角、小角等粽形以及芦叶、竹叶等包材,粽子的馅料也从黍米到糯米、从无馅到有馅、从单一到多元乃至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的变化。幼儿们从听到看再到辩论,多种维度了解到了蕴含在粽子中真正的奥义。
        2、大家来包粽子
        “粽子是怎么包的?”,“粽子的由来是什么?”,“粽叶是什么?”我抓住孩子好奇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来了一位“巧手奶奶”现场教学,让孩子感触粽叶,动手包粽子的整个过程,感受食材的选择、包制、烹煮的复杂过程。体会粽子美食的来之不易,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真正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产生对美食的尊敬之情,知道爱惜粮食,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为什么我一折过来就松掉了啊?”,“我包的好丑啊”,“我包不起来,不行!”,活动中不免传来一些想要放弃的声音,此时教师的鼓励是一剂良药,给予幼儿正面的评价,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合作、分享,我说包的技巧很复杂,现在你们还小,等大了就会了,我拿出先制作好的粽模子(我与请来的奶奶提前制作),让孩子在粽模中放米,放肉,孩子高兴极了,最后我教孩子困扎,虽比较丑,但孩子兴趣依然高涨。最终不是每个人都包成功了,但在奶奶的帮助下大家都吃上了美味的粽子,开心洋溢在孩子的脸上。活动前幼儿们可能都没有自己亲手包过,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粽子都愿意大胆一试。可见兴趣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借此机会,我让他们深入的了解制作粽子的过程并且参与进来,真正意义上的“玩”粽子。
        3、粽子做学玩
        《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所以,我们的区角又多了不少材料,如:糯米、粽叶、荷叶等。让幼儿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得出答案。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观察、比较,和老师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在此过程中既锻炼了动手探究能力,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在交流发现的同时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玩”的同时,还有幼儿设计出了属于自己的粽子表格:同种叶子包不同的米、同种米用不同的叶子,分别用自己的方式画上了笑脸、哭脸(代表好吃与否),由于“工作量”较大,还叫上了三五好友,大家分工合作,不亦乐乎。
        4、拓展延伸
        孩子们通过“说、包、玩”,在做中学,学中玩,对粽子的了解已经非常深入了,但孩子还是意犹未尽,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老师,我昨天在家里吃了个粽子,和你之前说的都不一样,我画下来给你看吧!”玲玲说,这一说打开了我的灵感阀门,幼儿们也纷纷响应,“老师,我去捏一个粽子呢!”思思按奈不住了地说:“我妈妈还教过我折粽子呢!”听了大家的建议,大家又开始人头攒动,“粽子工厂”开业啦!孩子们用五彩泥,捏造五颜六色的“粽子”,孩子还用线学困扎。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们从多种维度认识、了解了粽子,从看、听、说、做、玩,无一不是追随幼儿的兴趣展开,也真是因为如此,孩子们才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得到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可见只有喜欢,才会学习。
        三、与孩子共成长发展
        与孩子们进行课程的探究,看着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是一件快乐的事,他们决定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进行探索,并提出问题。我喜欢看到他们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感兴趣,活跃在学习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对这个话题从浅入深越来越感兴趣,从起初的只知道粽子是一种好吃的食物而已到慢慢深入了解如何制作粽子,以及为什么要用粽叶来包,不能用其他叶子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了一定的概念,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让孩子直观深入的了解了粽子。活动最后让孩子们知道粽子的来历,它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传统美食,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为进一步的探究做铺垫。
        追随孩子兴趣,学习“粽子”知识,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玩”,以此发展孩子各种能力,达到了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正是我们开设有关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敏勤,追随幼儿兴趣,引领幼儿发展[D].新课程,2010(12)P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