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学生”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吴素琴
[导读] 在学生管理的工作中,教师需要端正态度,避免对于“异常学生”有着过度的关注,或者区别对待,始终需要保持平等的行为态度,避免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与二次伤害。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十六小学  吴素琴 

摘要:在社会综合环境的发展变化下,“异常学生”的数量有所增长,“异常学生”的管理问题,受到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造成学生出现思想、行为异常的原因,往往与家庭因素有关,其中最为常见的因素是父母离异。相对普通家庭,离异家庭需要承受更大的经济压力,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关注较少,甚至存在一些学生严重缺乏家庭教育引导的现象。这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困难,也会对集体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性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对“异常学生”的管理问题给予重视,总结问题研究对策。
关键词:“异常学生”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分析
        一、“异常学生”的状况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中,社会流动性增加,经济发展形势变化速度较快,社会意识出现了明显的变更。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说,个人化的生存发展机制有所强化,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逐渐弱化。这些社会现实,使得人们的家庭观念以及调和家庭与个人关系的态度出现了转变,离婚现象日益增加。在离异家庭中,生活成本增加,包括最为主要的住房成本以及其他生活成本,离异家庭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在这些家庭中,学生受到的关注较少,家庭教育环节有所缺失。相对父母维持婚姻关系的家庭,离异家庭的数量仍旧较少,与社会主流的家庭模式有所差异,许多情况下,离异家庭中的家长、学生,需要承受更多的社会心理压力。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心理特质出现了变化,主要表现出难以沟通、冷漠、情绪激动等,这些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二、“异常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1、过度重视德育感化,效果不佳
        在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德育教育受到了集中的重视。教师需要了解到,德育教育的功能,是在学生具有正常心理状态以及认知能力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作用。对于“异常学生”而言,德育引导的作用有限,如一些学生家庭引导缺失,导致其社会化的程度不足,不具备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引导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出现了“异常学生”难以感化的现象,反而给教师带来心理困扰[1]。
        2、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不足
        在离异家庭中,家庭教育的方式以及家庭经济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同时父母离异的时间也会对学生心理状态产生影响。许多教师在管理中,未能够重视事实差异,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教育引导方法选择不当的问题,“异常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现实处境,均未能得到改变。



        3、没有进行家校合作引导
        家庭离异对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最为明显,一些教师未能够重视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采取家长与学生共同引导的模式,这也会影响到“异常学生”的教育效果。
        三、优化管理策略
        1、选择适度的德育引导,选择适当角度
        对于“异常学生”而言,家庭关注减少的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受到的关爱也会有所减少。然而,学校环境是一个集体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能够获得他人的正常关注,以及真诚的关爱。相对其他的社会群体,学校生活的稳定性较高,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以及情感的给予能力强,这一环境是为“异常学生”提供正常社会体验的重要环境。为此,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德育引导角度,引导异常学生关注班集体,提升其社会交往的能力。在学校的愉快生活以及集体归属感,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乐观、积极情绪,帮助其摆脱“异常”状态[2]。
        2、分析学生具体处境,了解学生心理
        父母离异造成的问题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具体生活状况进行关注。如,一些离异家庭的教育意识较好,经济稳定,父母都能够给予学生适当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出现的异常表现较少,然而仍旧时常表现出情绪的激动、忧郁等,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对其进行针对性谈话,如借助于名人经历,激励学生。再如,一些学生父母离异的时间较早,学生没有与父亲一方或者母亲一方的长期生活经历,在心理情感上出现偏斜与困扰,造成忧郁等情绪问题;这类学生的表现通常具有隐性的特点,在其思维认知中,没有建立起正常家庭模式的结构,因而不了解自我情绪困扰的来源。面对这种情况下,教师也需要通过单独谈话引导,并与学生家长联系说明问题。
        3、促进家校结合
        在家校结合教育中,教师需要明确自己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就学生问题向家长进行说明与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也要对家长保持真诚、尊重的态度,赢得家长信任,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定期要求家长进入到校园中进行面谈,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状况,并且建立起相应的“异常学生”管理档案,向家长说明学生的心理变化与进步状况。通过这种方式,家长能够认识到家校结合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更为认同教师意见,在家庭中采取持续引导的方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3]。
        结束语:
        在学生管理的工作中,教师需要端正态度,避免对于“异常学生”有着过度的关注,或者区别对待,始终需要保持平等的行为态度,避免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与二次伤害。
参考文献:
[1]孙微."异常学生"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上海市P区J中学的个案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6.
[2]王姿力."异常学生"的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07):218-219.
[3]蔡梓权,林国健.青少年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2(42):4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