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陈朝曦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陈朝曦
[导读] 启发式教学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有效地将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在课堂内形成积极的学习气氛,进而有利于推动数学课程教学。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梅田湖镇梅田中学  陈朝曦


 摘要:启发式教学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有效地将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在课堂内形成积极的学习气氛,进而有利于推动数学课程教学。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
引言: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在数学课堂上可以由多种形式展开,如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启发,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进行启发,促使学生能够被多种因素吸引,并且可以结合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同步展开数学教学工作,这会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一、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启发式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是核心要点,需要教师广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多方位地思考,进而获取课本中的知识,从而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因此,若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令其更有效率地学习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这就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二)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除了启发思维之外,启发式教学的目的还包括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动性,令其具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可以主动地学习各项内容,若将该种方式应用在数学课堂上,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对展开课堂教学具有良好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合作式的教学模式
        若在数学课程中应用合作式的教学模式,通常会不断地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解开问题的谜面,促使其逐渐增长主动性,这就与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一致。因此,可以利用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促使每位学生可以在讨论中发散思维,渐渐地提升思维能力,同时深入理解各个学习问题,这会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比》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如“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等,同时会进行分组,令每组探究各个问题;在讲解《百分数(二)》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如“什么叫做百分数?”、“若要与小数互相转化,应当怎么做?”、“百分数和分数一样吗?两者怎么转化?”等。另外,在各个小组讨论完问题后,需要各组派出学生主动讲述本组的讨论结果,再由教师评价解析,这会有利于提高积极性。
        (二)利用生活中的事物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与生活问题相关的题目,并且在某些小节的讲解内容中,会用生活问题作为例题进行分析,这就说明数学总与生活相关。因此,在施展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促使学生沿着提示信息进行思考,既能够易于认识课本中讲述的内容,又能够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数字编码》的过程中,课本中提到给学生解释身份证编码的内容,令其需要了解身份证编码的一般方法,在此之前,可以在电子屏幕中展示若干张已打码的身份证证件图片,让学生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的身份证号,随后可以询问说:“为什么每张身份证的号码不一样?”,这就会让学生感到疑惑,随后可以在屏幕上任选一张身份证图片,利用该张身份证的号码,对其进行拆分,如将“1101108”和“19880502”等分开,分别讲述各部分数字编码的含义,如“1101108”代表北京市海淀区,“19880502”代表身份证所属人的生日,这就可以使其发现身份证编码的规律。
        在讲解《三角形》的过程中,课本中讲述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等内容,在此之前,可以先在屏幕上展示生活中存在的“三角形”,如安全标识牌、三阶魔方、三角风筝等,让学生观察每张图片中的物体,说一说具有的共同特征,相信多数学生会发现都为三角形,此时可以提问说:“什么叫做三角形呢?它有哪些分类呢?”,随后引领学生阅读课本,令其用铅笔勾画出相应的概念、分类,大声地念读若干遍,再结合屏幕中的三角形图形进行讲述,随后继续提问三角形的组成部分、周长,令其观察图片,尝试说一说发现的内容,再由教师结合图片进行讲述。
        (三)利用游戏活动
        启发式教学强调通过实践启发学生,意味着必须使用实践活动,逐步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此要求下,可以在数学课程中使用游戏活动,既可以融合课本中的若干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符合启发式的教学要求,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图 1
        例如,在讲解《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可以在电子屏幕上分别展示若干统计图,如图1所示,每个统计图中都包含不同的信息,教师会对每个统计图提出不同的问题,随后会指定若干名学生,令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对应统计图问题的答案,如会对图1左侧的统计图提问说:“请问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多少棵?哪些小组的植树数量较少?哪些小组与平均种植的数量一样呢?”,在每位学生写完后,让全班学生进行检查,若认为某名学生写出的内容有错,可以举手向教师报告,再上台进行纠正,再由教师逐个检查,指出某些答案的错误,最后逐个进行解析。
        在讲解《掷一掷》的过程中,本节课需要用掷骰子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性,那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实现教学目的。如在“骰子会说话”的游戏活动中,依据骰子表面的1到6数字,分别指定6名学生,令其代表6个数字,若摇到的骰子停止,需要指定代表数字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名字,其他学生需要作为“小会计”,核算6名同学各自被点到的次数,在经过若干次掷骰子后,多数学生会发现每名学生被点到的次数均不一致,有些相差较大,有些相差较近,甚至出现相同的情况,随后教师利用此次游戏活动的核算结果,联系教材中关于可能性的内容,引领学生讲解可能性的知识,这会有利于加强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高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深层发掘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其逐渐掌握深入思考的能力,这会对课堂学习有帮助,而对于教师而言,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启发式教学,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建忠.启发性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写算,2021(02):119-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