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下语文教师依据学情开展学习活动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朱雅迪
[导读] 语文教师对高中生开展课程教育时应该关注学情变化,围绕学情实施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在各项因素整合基础上构建科学的教育平台,提升班级学生参与知识学习与情感互动的内在能力。

贵州省铜仁市第十五中学  朱雅迪

摘要:语文教师对高中生开展课程教育时应该关注学情变化,围绕学情实施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在各项因素整合基础上构建科学的教育平台,提升班级学生参与知识学习与情感互动的内在能力。单一开展灌输教学是没有关注高中生呈现出的个体需求和实际差异,未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高质量的教育指导,这样就导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本文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指导,重视引导高中生以良好状态参与课堂学习和实践运用中。
关键词: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学情;高中生;知识学习
        前言:研究指出如果语文教师未能围绕高中生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教学则容易降低班级学生的探索兴趣,也没有指导班级学生以良好状态参与知识整理和实践运用探索中,未能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探索和情感分析。学情是语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指标,围绕高中生的学习情况与个体认知情况进行教育指导,重视在保障班级学生个体地位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利于提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探索和情感解读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围绕学情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一、通过导学案运用开展针对性的预习指导
        因为高中生具备较强的学习意识和情感理解能力,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空间与教育支持,围绕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以推动课堂教学的优化发展[1]。所以语文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关注各项因素的整合作用,通过导学案运用开展针对性的预习指导,提升班级学生参与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师在对高中生开展“雷雨”课堂教学时应该关注学情,在保障班级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上进行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分析,立足课程内容对学生们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在教材内容整合基础上思考高中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字词和段落结构分析引导高中生对人物形象刻画语言的了解程度,在了解戏剧作品特色基础上感受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在内容整合基础上深刻认识旧社会呈现出的黑暗与腐朽,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凝聚的勇于斗争等优秀品德的理解。教师需在预习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利于推动课堂教学创新且优化发展。
        二、立足信息技术运用构建生动化的课堂导入平台
        语文教师应该围绕高中生的学习情况与个体认知情况进行教育指导,重视在保障班级学生个体地位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升学生参与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以此在学情把握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因为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在拓展教学空间基础上强化高中生进行知识探索和结构整合的水平,符合高中生对课堂教育提出的创新改革需求。所以教师在后续课堂教学中需要立足信息技术运用构建生动化的课堂导入平台,引导高中生以良好精神状态参与课堂学习与知识互动中。



        例如在对高中生进行“中国建筑的特征”时,语文教师需要在把握教材内容和班级学生学情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与能力培养计划,提升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和情感理解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向高中生展示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结构特征和文章主体结构,围绕班级学生的探索和情感理解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提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和情感体验的综合实力[2]。这样能在学情分析基础上设计针对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强化高中生参与知识学习与理解的能力。
        三、围绕高中生认知情况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
        因为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但是未能掌握科学的整本书阅读和情感交流方式,在书籍阅读中出现阅读方式不科学的问题,未能体验到书籍阅读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围绕高中生的认知情况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在把握学情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利于保障学习活动的开展效率。
        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应该立足高中生的思维逻辑和阅读学习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方案与能力培养计划,强化学生参与书籍阅读和情感体验的互动交流[3]。需要在课堂教学对高中生进行粗读、细读和精读等阅读方式的讲解,围绕学生认知情况实施针对性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基础上感受传统文学独特的魅力与传统价值。鼓励高中生在不同人物形象分析基础上对传统文学进行深度探索,通过不同方式强化学生对书籍内容的体验程度,有利于以整本书阅读为载体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和情感体验程度。
        结论:
        研究指出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在各项因素整合基础上构建科学的教育平台,利于高中生参与文章阅读和情感互动的内在意愿。本文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运用开展针对性的预习指导,提升高中生参与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同时需要立足信息技术运用构建生动化的课堂导入平台,引导高中生以良好精神状态参与课堂学习与知识互动中。此外也要围绕高中生认知情况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在把握学情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赵福楼.聚焦于“情境”与“活动”——谈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9,26(04):122-123.
[2]秦岭.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混合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以“墨梯之声:跨媒介评论实践”学习项目为例[J].现代教学,2020,13(Z3):219-220.
[3]滕洪文.打造富有活力的高中语文课堂——浅谈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中华少年,2019,26(22):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