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三要素,让学习在这里真实发生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边小英
[导读]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善于交流,养成倾听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在潜能,增添课堂活力,让学习在这里真实发生。

旺苍县佰章小学校  边小英

摘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善于交流,养成倾听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在潜能,增添课堂活力,让学习在这里真实发生。
关键词:积累 交流 倾听  学习真实发生
        前段时间拜读了川师大李松林院长主编的《深度学习设计》,感触颇深,深度学习的本质内涵强调了三点:深度学习是触及心灵深处的学习;深度学习是深入知识内核的学习,深度学习是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它不同于浅层学习的特征就在于:要激活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是学生展开切身体验与高阶思维的学习,是学生达成深度理解与实践创生的学习。一句话,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语文学习,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一、夯实积累,以学为本,在这里行动添活力
        “以学为本”不是口号,而是在行动上落实以学为中心,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让孩子们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让学生能真正做到与物对话、与教材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与自我对话,让我们的课堂始终充满着“活动、合作、分享”,始终保持着新鲜与活力。
        (一)主动学习,解决问题
        我们学校正在积极推行学本课堂,倡导的就是学生主动地学习,提前预习、课中合作解决问题,课后积极地进行知识拓展延深。这种模式非常好,虽然课前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精力,但课中恰好可以约束教者的行为,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前、课后他们都会认真去准备,课中会全身心的参与体验,会激起思维的碰撞,会有意想不到的创生,这成了课堂活力的最持久来源。
        (二)坚持阅读,夯实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亦是同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积累,培养语感”。语文最是一门重积累的学科,积累好词佳句,积累阅读方法,积累写作技巧,总之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而阅读书籍,便是积累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我每教一届孩子首先给他们的三个关键词就是:阅读、写作、表达。
        二、主动交流,展示分享,在这里需求变动力
        教室的焦点在学生,教室里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应受到鼓励。学生在教室里应该是处于身心放松,应该是相互学习,温和诚恳地进行交谈,应该是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中深入思考,在轻声细语中吐露心声,上课应该是一个很柔和的阅读、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而交流应该是孩子们内在的需求,活力是课堂本应保持的本色。
        但现在的孩子,普遍的年级越高,越不喜欢公开的表达自己,不喜欢交流、不喜欢回答问题、甚至不喜欢把课文读出声,这样的课堂自是无活力可言。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切要沉下心来,分析原因,寻找方法,慢慢改善。



        (一)亲近文本,开启朗读模式
        课标也对义务教育各个学段规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朗读的益处是很多的,包括增强体质、放松身心,但是我们的高段学生他们开始时并不愿放开朗读,往往会采用全班齐读,谈不上情感充沛,很多孩子连字音都不标准。这时我们便可把自我展示的心理和行为巧妙地迁移到学生身上,用学生的梦想做文章。“把课文想象成演员的台词,主持人的稿子,导游的解说内容,科学家做的报告......”就这样靠一种角色模仿,慢慢地引发出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当然为巩固效果,我们还可通过晋级、比赛,榜样示范等活动让内驱与外力合并,慢慢地使学生放开朗读,从而使课堂书声琅琅,活力满满!
       (二)展示分享,搭建交流平台
        会读,勤于积累,还要善于交流,这才是由学语文到用语文的一个转变,这才是课堂活力的最主要来源。要培养孩子们的交流习惯,首先要全方位地打开他们的交流通道。我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分享收获,我课前都会给孩子们布置预习的任务,但我不会提具体的要求,然后上课时,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分享预习成果,字词积累也好,内容掌握也好,人物印象也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开启学生交流模式的绝好机会,当然我还会让学生质疑解疑、续编课文、改编故事、开展辩论、表演课本剧、举办各种比赛、进行读书成果交流等等,我会从各个方位、各种内容上给予每一个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就比如我的课前8分钟展示,每个孩子每期就有两次很正式地上台展示的机会,一次是作为展示人,一次是作为展示活动的主持人,而且还有若干次点评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变得越来越有经验,展示的内容越来越新奇,展示的形式越来越活泼,主持人也越来越有阵势,点评的同学更是变得有模有样。这个活动既增进了同学们的积累,又促升了大家的交流水平,当然课堂也因此增添了几分生机。
         三、学会倾听,提升修养,在这里习惯育能力
       听是学的基础,我们的教室要形成互相倾听的氛围,这才可能让学习真正走向深度。而互相倾听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保持专心致志、郑重其事地听每个学生的交流,并做出敏感的对应。我们要相信有愿听的老师,才有善听的学生。
        第二步是学生间的互相倾听。这是我们实施学本课堂的必备前提。学生在深入地学习思考之后,就要进行系统地汇报展示,有精彩的展示,就要有愉悦的欣赏,展示者是怀着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本着负责,毫无保留的态度进行分享给予,那么欣赏者必要本着谦虚之心、宽容之怀、向上之志进行学习接纳。比如同学们在课外展示的评价环节,都是会对展示者进行亮点加不足的描述性点评,评价者自是抱着为别人负责的态度,而被评价者必是本着完善自我,越来越好的心理去认真倾听、接受。又如我们在进行美文推荐时,为了让推荐取得成功,推荐者在内容的选择上必定是慎重地、谦虚地,而下面的观众,为了给出一个合理的评判,自然会仔细地聆听,并作出理性地接纳与分析。
        所以培养倾听习惯的同时也是在培养一种相互欣赏的美好品质,更是在培育一种必备的学习能力。夯实积累、交流分享、善于倾听,抓住这三要素,找准课堂教学发力点,让学习在这里真实发生,让课堂永葆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