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师爱”进行到底——结合《爱心与教育》谈班级管理中的“七爱”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凌佳
[导读] 记得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台词“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对韩寒的这句话很有共鸣,我想:工作至今我“看了很多教育名著,依然成不了教育家。”一个班主任,工作牵头万绪,但我想,一个“爱”字能抵过所有的繁琐。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阁底中心小学  凌佳
 
【摘要】记得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台词“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对韩寒的这句话很有共鸣,我想:工作至今我“看了很多教育名著,依然成不了教育家。”一个班主任,工作牵头万绪,但我想,一个“爱”字能抵过所有的繁琐。本文笔者结合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谈谈她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七爱”,去为班主任工作理清脉络,铺垫情感。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爱   教育
        打开《爱心与教育》,序言部分,中规中矩;引言,也没有激起我的阅读期待。李镇西老师在世纪之交,提出“素质教育”,现在已是2016年,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也许我并没有很透彻地理解和践行素质教育。大部分的时候我愿做一只鸵鸟,把头埋进泥里,不听、不说、不想,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但是,从李老师的书中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书信、作文等等,让我半信半疑地开始阅读(手记一)中的《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没过多久,心中的疑虑就被眼中的泪水冲走了,是的,我被感动了,我被一本教育手记感动得流泪了!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看完这本书,结合李镇西老师七块“手记”,我用七个不同的“爱”来说说自己的班级管理。
        一、爱,溢满于学生中
        从周慧、宁玮、胡国文、万同到程桦、王铜再到宁小燕、杨守丰的案例。我一次次感受到李老师人格的伟大和高尚,也看见了每一个平凡学生身上金子般的心灵。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愿;为学生办生日晚会;一直关注落榜的宁玮;每天给汪斌煮鸡蛋等等举动,无不令人感动。感动的同时,我更多的是惭愧。现在的家长相对来说,大部分还是会多关注孩子的学习,也相对会比较配合老师的工作。因此,如今的老师,有家长这个很好的帮手,往往会将孩子的问题抛还给家长,这就省去了很多时间和麻烦。我们也就没有那么细心地去关心孩子,观察孩子的变化,那么,我们老师自己在学生内心中,是否也是个有爱的老师呢?
        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中等偏上,性情温和,乖巧听话,学习自觉,一直是我在学生生活上都很放心的学生。可能正因为他学习太过自觉,我却从未关注过她的心里。我常常以她为榜样,让大家像她学习,自觉、主动学习,让她做小组长,我以为这样子对她是好的安排。
        可是,近一年来,她的妈妈都偷偷打电话,告诉我,很多同学对她反感,她自己也觉得当组长有压力,同学不听她的管理,她每每遇到事情,都偷偷回家对着妈妈哭,却从不让我这个班主任知道。听了她妈妈的这些话,我真的很震惊。一个如此优秀的孩子,怎么会心里负担这么重,仅仅因为同学不服她的管理吗?她的妈妈是个很善于谈话的人,因此我总觉得她的妈妈平时能够引导好她,自己却疏忽了。后来,我悄悄地从同学群里了解大家对她的看法,也找了她谈话。原来,她很看重我这个班主任,也很在意我对她的看法。因此,我让她当组长,她觉得就该好好当好这个组长,不能让我失望。因而,他在同学当中,过高地要求自己,也高要求组员,所以大家都不喜欢她,她也就默默地承受委屈和压力。后来,我没有让她当组长,而是更多的让她在学习上展示自己的优势,如此一来,在同学中就留下了“学霸”的印象,岂不更好?
        《爱心与教育》是一本教育专著,但它更像一泓清澈无比的清泉,流进每一个读者的心里,轻轻冲刷我们那沾满尘世污垢的心灵,李老师就是那泉眼!我想:原来我所向往的,我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教育,因为有爱,溢满于学生中,那么,它是真实存在的!
       二、爱,穿梭于活动中
        李镇西老师在他的班里管理中穿插着很多的小活动,如就职演讲、记者采访、还有生日晚会等等,让学生们很是暖心。我想: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
        例如:有那么一天,久违的太阳公公终于露脸了,让我即将跟着发霉的身体来了个缓冲。我和孩子们一样,心里压抑不住那份欣喜,终于可以少穿点,孩子们的雨鞋也可以休息一天了。
        整个早上,大家都很精神,我教得也起劲了一些。第一节课下课,我心想着这么好的太阳,该晒晒被子。可是当我走到我们晒被子的地方,咋一眼全爆满了,同事们都赶着太阳呢,就连乒乓球桌也得“罢工”一天了。
        到了下午,兼任体育老师的我,带着孩子们去上上体育课。一说去上体育课,大家都欢呼雀跃,脸上洋溢着笑容,安安静静地跟着我来到了操场上。一开始,我们进行了男女生跑步比赛,而后分组玩游戏,大家可兴奋了。想到天气难得这么好,我提议带着孩子们找找春天,没想到几个调皮的孩子已经去踩过“点”了。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从停车场、校门口,一路走着,看着,此时,我并没有老师带学生的感觉,反而很放松地好像和朋友一起闲逛的感觉,他们也彻底放松,和我东拉西扯的。
       我突发奇想地去取来相机,让孩子们一起零乱地坐在台阶上,摆出你想摆出的pose,留下这开心的一瞬间。我答应他们,我会将这张“全家福”以奖品的形式拿来作为奖励,这一举措顿时在孩子们堆里炸开了锅,他们有的跳着,有的欢呼着,有的相互笑着。我相信,只要我用心地爱着他们,这样的笑声会一直留在我们心中······
        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像李老师一样,精心设计一些小活动,这是拉近与学生心灵距离的最好方式!
        三、爱,隐藏于文字中
        没有夸夸其谈,没有华丽的辞藻,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是怎样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爱他的。这当中,学生的作文、信件占了很多篇幅,让我很是感动。


我们的学生也有作文,可我没有李老师的用心和尽心,能将学生作品形成文字保存下来。最多也就征文比赛,会保留孩子的文字作品。我想:言语,是很好的沟通载体,一呼,一应,大家心灵的距离就近了。虽然我们没有用文字记录,但如今的QQ、微信或许是很好的平台,我们不妨用现在的大家流行的交谈方式,可能更受欢迎。我有一个四(2)班的家长群,我们经常在里面聊学生情况,话话家常,传传照片,抢抢红包,和朋友一样,自然而然就熟透了,开展工作会方便很多。
        四、爱,呼唤于后进中
        在我眼中,一个教师对后进生一次、两次的苦口婆心,细心教导,一点不难。但,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的一个后进生,并写下了长达五十页的转化后进生教育手记,实属难得。在阅读中,我不断被感动,不断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我们眼前的后进生。我有这样一个班级,已经带了四年,下半年是五年级了,总人数是46人。教室周围有三个孩子是单独坐的。当然,我知道这样给她们孤立开坐是不对的,所以,我得强调,这是不让他们打扰其他学生做作业而临时拉开的位置。三个人,男孩的哥哥是车祸后高位截瘫,夏天两个星期换次衣服,冬天更是时间之久;长发的女孩是低保户,就靠年龄大的父亲打零工,住在废弃的校舍里;短发的女孩靠爷爷奶奶带,刚转到我班里,从不敢正眼对着老师看,也不对老师说一句话。他们三个应该属于后进中的“后进”吧。之前最多只能考个位数,到现在有两个能考十几、二十分。我觉得已经算多了,也挺满意的,因为,数学还考不了两位数呢!
        我尝试过将他们都坐一起,但是,坐一起,不管上课还是下课,总要说话,经常还相互打闹。两个女孩自己不敢和我告状,反而是他们的家长经常打电话来说,谁的手上被徐飞拧乌青了;谁又被徐飞抓破了脸,总而言之,不能坐一起,坐一起就有麻烦,任课老师也上不好课。所以,只能每人分到一个小组,由小组长负责。一年级的时候,那时语数包班,我努力想在成绩上拉高他们,但真的很困难,十以内加减都不会,自己也缺乏时间和精力,更缺乏李镇西老师的毅力。到后来,对于他们,我只要他们行为习惯做到位,待人接物有礼貌即可。因为在成绩上,我没有过高的要求,基本是不会凶他们,也不会有作业给他们,但如果撒谎,拿人家东西这些行为细节上,我绝对是狠狠地批评。慢慢地到现在,我觉得不经意间长大了,很多事他们会做了,不开口说话的也敢和我告状了。
        其实,学生,没有我们老师的陪伴,他们也会和小树一样自己长大。但如果我更多的时候去关注他们,和李镇西老师一样,多引导,多记录,对他们,对我自己,都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不过,我还可以弥补这些遗憾,因为,下学期还是我当他们的班主任,我可以去关注、去引导、去记录。
        五、爱,流露于沟通中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班里的小曾同学,一直是他爸爸来交学费。来开家长会,要不就是奶奶来,一直纳闷没见过他的妈妈。直至有一次,他的脸上乌青红肿,奶奶来告诉我,这是后妈打的,我才知道,原来小曾八个月大就没见过她的妈妈,因为妈妈生病去世了。还有小周,一直知道她的家庭情况不好,生活较为艰苦,但不知是什么程度。直到那一次家访,才知道她的家里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住的还是最早之前的废弃泥房校舍。当然,这样对于学生家庭情况不了解的,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在对每个学生的了解细致上值得我们学习。不去了解,就不能对症下药。不去了解,就不知道宁玮的内心有多煎熬;不去了解,就不会让万同变化得那么快,那么,我们是否要向李老师一样去了解我们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了解他们的家庭,掌握沟通技巧,更好地与学生,与家长交流呢?
        六、爱,伴随于优生中
        李老师说:“优生”,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其他同龄人的学生。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我们班46个人,有3个考个位数,想要成绩,必须提高优秀率。因此,我过多的是使用题海战术,一畏地抓成绩,,往往忽略了他们独有的思想偏差,心理想法。因此,李老师的“培优”六大方法: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生”认识自己、教育“优生”保持童心、激励“优生”超越自我、训练“优生”受挫心理和培养“优生”创造能力,让我很受用。更用“程桦”鲜活的案例,很好地诠释了他的培优历程,给我们很大启发。
        七、爱,滋生于心灵中
        李镇西老师说:“当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与爱心之间的共鸣,却实实在在是我们每天充实的生活。“爱心”这个词已经老掉牙了,“爱的教育”这个观点更是一点不新潮,毫无“战略高度”和“前瞻性”可言,可我仍然要用自己的笔,代表所有爱心尚存、童心犹在的普通中小学教师,记录下我们浩瀚的感情海洋和明澈的心灵天空,并向这个社会表达我们的信念: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这是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的。正因为,爱在他的内心中滋生、成长、稳固,因此,才能有他的《爱的教育》。
        总结:
        我不可能成为像李镇西那样的老师,但我记住了“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我听到的做好的教育格言,也是素质教育最终的目标;我不可能成为像李镇西那样的老师,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李老师那闪光的人格,一定是我人生的座标;我不可能成为像李镇西那样的老师,但当我对学生生气时,我会想到李老师对学生那真诚的爱,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 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万玮,《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