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链接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胡美容
[导读] 如何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问题。本人就此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研究。

清远市清城区凤鸣小学  胡美容
 
【内容摘要】如何有效地将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问题。本人就此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研究。本文主要从“课内外阅读链接的价值所在”以及“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方式方法”这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  有效链接   价值所在  方式方法
        一、课内外阅读链接的价值所在
        课内外阅读链接是当今教学现状的需要。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1]小学语文共300多篇课文,字数约几十万个。如果只局限在课内阅读,哪怕学生学得再好,他们的阅读量也是极有限,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只重视课文分析,采用支离破碎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教得辛苦,学生所学也浅薄。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也一定深有感触,课堂上我们对课文“深入浅出”地分析、剖解,可是当遇到一篇课外阅读篇目时,学生要么曲解中心,要么肢解其意,面对稍微灵活一些的题目,就严重失分,着实令人担忧。当前学生的“语文通病”主要体现在阅读面不广,朗读水平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本人认为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链接,立足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解决当今小学生的“语文通病”。
        二、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方式方法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所以有效链接课内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找准链接点,实施课内外阅读链接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找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搭建阅读桥梁。找到正确的衔接点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堂上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其他文学作品,从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以课题为链接点,查阅有关资料
        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要想更好地学习感悟课文,就要对题目有个全面的理解。老师可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搜集有关资料,便于理解一些难理解或不常见的文章题目。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丁香结》《竹节人》这两课时,由于学生对丁香结和竹节人两样事物都不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在预习时搜集关于丁香结和竹节人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感受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2)以人物为链接点,拓展阅读材料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描写各具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的人物,像“鲁迅、毛泽东、詹天佑”等,这些人物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单从课文的介绍中学生并不能全面地认识了解他们。这时,就需要教师补充关于他们的相关事迹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全面深入地感受其形象。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在学生充分理解文中鲁迅先生的五件事后,我还拓展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辣椒驱寒”等故事,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使学生对鲁迅刻苦学习、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以重难点为链接点,延伸阅读材料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是否“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一旦方法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在课内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对于重难点的突破可以起到极大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五年级《纪昌学射》一文时,我打破教学常规,适时引进了课外阅读。我把这篇课文的文言文放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勾画重点词句,再回到课文中学习。这样,课堂没有因为学习文言文而耽搁了时间,相反,学生学习现代文更加轻松了,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同时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4)从名著节选入手,架构阅读桥梁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材的学习就是为课外学习提供示范,为课内外阅读架构桥梁。教材中的课文有许多是名著的节选,课文学习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阅读相关名著,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比如,学了《草船借箭》,读《三国演义》;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推荐阅读《爱的教育》等,让学生踏上阅读名著之旅,体会阅读的快乐,提高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底蕴。
        2.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树立大阅读观
        群文阅读,它主要是在教材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方式把一组文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谈阅读理解,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实行群文阅读,树立大阅读观。群文阅读的主动权要让给学生,以略读为主,重在分享感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入精彩有趣的文章来吸引学生,丰富学生阅读材料,增加阅读量。群文阅读可以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体裁、同一作家等方式组合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知识和方法。
        比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出示原文中写闰土少年时的外貌描写和中年时闰土的外貌描写,通过引导学生类比阅读,体会闰土少年和中年时性格特点的不同之处,再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故乡》的兴趣,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素材,树立大语文观。
        3.开展阅读活动,落实课内外阅读链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孩子总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应该有任何一天让孩子觉得付出了努力而看不到结果。因此,教师要落实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链接,就要积极组织开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各种阅读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课外阅读知识竞赛、阅读分享会、手抄报评选、阅读明星评选等活动都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比如,学生阅读《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后,我让学生在班上开展了阅读成果分享活动。阅读分享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通过分享手抄报、腰封、海报等方式汇报读书成果,完全沉浸在分享成果的快乐之中,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在班上经常开展各项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相互促进,能有效扩大学生阅读面,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按照新课标要求,采取可行有效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课内得法,课外受益,实现课内外阅读有效链接,使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群文阅读的理念与实践》,于泽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