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育人——高中德育新尝试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程燕
[导读] 对孩子优秀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的去加强和巩固。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也不是靠学校单一力量能够实现的,我们还需要联合家庭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大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紧密关系,共同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环境。

上海市崇明区城桥中学  程燕

        一、问题情境
        “我家孩子就是好吃懒做”,这是我在暑假期间对班级新生全覆盖式家访时我家长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家长一连串的抱怨,如“早上要叫无数遍起床”;“作业慢,磨磨蹭蹭”;“学习不求上进,只要不是最后一名都OK”;“花了两千多买鞋子,还觉得不过如此”;“回家就开空调,无论外面怎样的温度”……父母抱怨归抱怨,问题总的解决,于是他们把对孩子无计可施的计策都嘱托给老师,“老师,麻烦您多帮我盯着点,这孩子就是懒,要时刻盯紧了才行。”“老师,你吓吓我家孩子,要是他再迟到,您就不让他进教室,罚他一下。”“老师,他作业要是没有按时完成,您就留她下来,我们不会说什么的。”“老师,这次出去活动,孩子说要带五百块,您能不能在班里规定一下,不能带这么多。”……面对家长们的抱怨和要求,我能理解他们为孩子好的迫切心情,也愿意配合他们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但是这种来自家长或老师的硬性规定能有多大效果?能持续多长时间?会不会适得其反呢?
        二、原因分析
       1、从社会发展层面看。家长们口中孩子的“懒”只是一个表象,深层的原因是这些孩子生活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物质生活条件远远优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他们成长过程中,物质方面的各种意愿得到经常性甚至习惯性的满足,淡化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追求,缺乏吃苦耐来的精神,也缺乏通过自己努力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和动力。
        2、从家长教育方式看。对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家长对孩子的诉求大部分还都停留在分数的层面。只要孩子的分数上去了,一些物质要求都不是问题。甚至只要成绩在,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成了提升成绩的借口和挡箭牌。家长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们的不良习惯形成。
       3、从孩子成长阶段看。高中的孩子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不轻信别人的结论,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因此他们不再愿意只被动的接受各种道理,他们不愿再被看成小孩看待,他们期待被当成大人看待,他们期待自己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己的实践中明白道理。
        三、处理方式
        (一)借社会力量,寻破题方向。
        国庆期间,我从新闻中得知在上海展览中心,有“勇立潮头——上海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顿时觉得这是个不可错过的教育时机。家长们大都和我同龄,成长于改革开放这40年,对于这个展览一定会有深切的体会和感悟。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受,是不是比平时空洞的讲道理要好呢?于是我把这个新闻发到班级群里,马上就有家长回应,带孩子看展览,比带孩子逛街吃喝有意义得多。她的提议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和赞同,很多家长相约着一起带孩子去看展览。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成就,是通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实现的.借用社会力量现身说法远比空洞的讲道理要好得多。这不失为一次触动孩子内心深处要努力奋斗、治疗孩子们“懒”病的好机会。家长们纷纷给我反馈,孩子们从展览中似乎对艰苦奋斗体会不深,倒是对过去生活中的老物件兴趣浓厚,回家了还翻箱倒柜的找老物件。对于孩子们奇特的关注点,家长们觉得可笑又无奈,而我似乎找到了新的教育方向。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当然得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方面去进行引导,而老物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二)借新兴方式,觅破题路径。



       《如果国宝会说话》以网络小视频的形式,在五分钟的时间里生动活泼的讲述方式让文物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这种以轻松欢快、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中国优秀文化背后的故事,深得学生们的喜爱。看着学生们的痴迷,我似乎找到了教育实施的路径。学生不是对历史文物不感兴趣,而是文物在展柜中的位置让他们产生了距离感和陌生感。同样,学生不是不懂艰苦奋斗的道理,但是没有切身的体会,深入的感受,知和行始终是两回事。那我们为何不借鉴《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方式,让学生从老物件中去寻找奋斗的源泉和动力呢?我马上把这个想法和家长们分享,得到了很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于是一场关于《老物件会说话》的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三)全家总动员,践破题方法。
        孩子们是行动派,说干就干,在父母和长辈的配合下,一家人开始翻箱倒柜。于是班级群里各种老物件的照片如雪花般飘落。老物件的寻找顺顺利利的进行着,而新的问题来了。“你们怎么介绍老物件啊?”“求解说词!”“我一句话就介绍完了,是不是太敷衍了?”……好的解说词,一定是要在深入了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以后提炼出来的。而对老物件最熟悉、最有感情的,莫过于老物件当初的拥有者和使用者。
        老物件的精髓找到了,孩子们突然发现原来匆促之间拍摄的画面太配不上具有如此深厚意义的老物件了。追求完美的孩子们又出现了新的苦恼。“你们的画面清晰吗?”“我怎么拍出来好丑啊!”“我家的大衣柜如何拍?”“怎么能360度拍摄还画面不抖的?”“视频怎么剪辑啊?”……技术上的难题让孩子们愁眉不展。于是我们在家长中寻找隐藏的制作高手,小范爸爸很爽快的揭榜,利用中午的自修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拍摄遇到的难题,一起商量如何解决。考虑到孩子们都是用手机拍摄,手机直接拍摄视频的效果不是很好,家长特意给孩子们介绍了几款比较好用的拍摄软件,让孩子们先拍照片,再通过对照片进行重组,剪辑生成一个小视频。孩子们掌握了技术,顿时对视频的拍摄又信心满满了。
        (四)分享成果展,共育显成效。
        今年元旦迎新活动,我们邀请家长一起来参加我们的“如果老物件会说话”成果展。我们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个展台,有的摆放着老物件,旁边还播放着制作的短视频。有的老物件无法搬运到现场,有的家庭就制作了简易展板,配合着小视频的播放。有的则直接让家人当讲解员,现场讲解老物件的来历和故事……孩子们在自己班级的展览中欣赏着、触摸着、询问着、感动着。家长们在这次活动中交流着、观察着、学习着,感受着。有的家长悄悄告诉我:“我家孩子比以前努力了,因为她不想连老爷爷都不如”。
        四、反思总结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全国教师大会上就提出“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德育是引导而不是强制,是感化而不是强制。我想通过这样一些活动的尝试,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孩子们去感受长辈们的努力和奋斗,从而促使他们为了自己的幸福去努力奋斗。
        有的孩子们从老物件中感受到长辈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有的感动于一家人相信相爱,有的感恩长辈的付出和呵护,有的体悟到从更早的祖辈开始的节俭美德。尽管不是所有的老物件都能体现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优秀的品质是类似的,美好的情感是相通的。孩子们的体悟都有助于他们优秀品质的培养,都有助于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寻找体悟的过程远比结果的呈现更重要。
        对孩子优秀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的去加强和巩固。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也不是靠学校单一力量能够实现的,我们还需要联合家庭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大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紧密关系,共同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环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