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邓接娇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邓接娇
[导读] 小学生解题能力是一种个体心理特征,是个体在解题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是概括化、系统化的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只有在解题知识不断概括,解题技能不断熟练的基础上,通过迁移将各种解题经验加以概括化和系统化,解答能力才能真正形成。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陆平小学  邓接娇

小学生解题能力是一种个体心理特征,是个体在解题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是概括化、系统化的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只有在解题知识不断概括,解题技能不断熟练的基础上,通过迁移将各种解题经验加以概括化和系统化,解答能力才能真正形成。作为小学教师,要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必须对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进行正确有效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病因,形成高效的对策,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着数学解题能力缺乏,严重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我想只有找准学生解题能力存在的基本问题。我们才能准确制定其排解对策。那么学生解题能力存在哪方面的问题呢?
        一、学生解题能力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不牢固,不能融会贯通
        在数学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首要目标,它具有奠基作用。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素养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小学生存在心理不稳定、急躁、好动等心理倾向,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例如对于各种数学概念、定律、公式、技能等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时常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解决问题时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铺垫,找不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路径,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效果。
        2.缺乏学习主动性,依赖心理严重
        数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管得过细,容易使孩子依赖心理,如每次的家庭作业,家长给孩子仔细检查,圈出错误的地方让孩子订正,而不是教给孩子检查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检查,学会纠错等。有时教师的教法单一也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例如教师过于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而不是让学生去主动地尝试学习、尝试解题,忽略了对学生的“扶放教学”,使大批学生面对新的问题不敢去大胆尝试,依赖于听老师的正确答案。由于学生没有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交流反思等逐步内化概念的过程,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则无法得到提升,从而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让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丧失了问题解决和推理能力。
        3.数学学习习惯欠佳导致解题能力低下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课标对目前教学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用,能够避免解决数学问题中产生不必要得错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让学生再次仔细审题,则多数能独立解决问题,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很多是数学学习习惯不良而导致解题错误,如缺乏反复检验的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善于动手的习惯、自主探索的习惯等。
        二、提高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认为必须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上下功夫。其主要做法是让学生养成轻读、慢读、指读、默读的习惯,帮助学生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抓住题中的关键词、句,从文字中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便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发展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的同时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系统的方法,如综合法、分析法、图示法、列举法、比较法等方法。
        训练学生的思维,一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思维的归宿;二是让学生在解法上求异求新,对同一道题,应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不同看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创新,这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性、灵活性都有帮助;三是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探究性问题的探究,因为此类问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多角度、多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给他们提供越学越聪明的平台。
        3.以生活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应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当学生具有了独立的分析能力,其才能准确的分析出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顺利解决数学问题。为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可以用生活知识为载体,将生活和数学问题进行结合,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理解分析题目,能降低学生的分析难度,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生解决《小数除法》相关的应用题时,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今天周日,2名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去春游,在公园里需要坐船,每条船能坐6人,全班一共48名学生,请问一共需租几条船?多数学生在做题时,都会先算出需坐船的人数48+2=50(人),再算要租几条船。50÷6=8(条)……2(人),当学生完成到这一步时,他们都认为自己已经把数学问题解决了,从而匆忙的写出答案8条船,产生了错误的答案,为了让学生从中找出自己做题时的错误,我们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最后还剩2个人,那这2个人需不需要去春游,学生回答需要,老师再继续引导学生,那这2个人是否再租一条船,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如果末尾有余数,需将结果加上1才能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能力与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保证。
        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习惯,甚至不会检查。在课堂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审题是否正确;二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三看运算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四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小学教师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应让学生把检验看作是解题的最后一步。验算中,学生经过自我反思,不仅可以保证解题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调节解题思路,巩固和提高解题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