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一文的问题商榷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王亚男
[导读] 《白鹭》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是郭沫若先生作于1942年10月31日,正值抗日战争第二阶段,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之时的散文。当时郭沫若先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国民党政府语言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以双重身份进行抗日。

门源县青石嘴镇大滩小学  王亚男

        他说:“中国目前是最为文学的时代,善恶对立、忠奸对立异常鲜明,人性美发展到极点,人性恶也发展到极点。”郭沫若先生以《白鹭》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文中写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够让人提心吊胆了,可白鹭却处之泰然,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郭沫若表面是写白鹭,其实是在写人,写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要勇于进取,勇于攀登,永远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笑。这自然也是郭沫若的自我写照。因为,他在革命的激流漩涡中,却永葆白鹭的一身清白,更有处之泰然的风采。郭沫若先生的《白鹭》是一篇思想价值极高的散文。
        《教师教学用书》及网上?对《白鹭》一文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还选了诗歌评论家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一文,文中写到:“《白鹭》就是一篇能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篇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用于教学的范文,《白鹭》似乎存在几点手法方面的问题。对此发现我很忐忑,我的所谓发现的问题也许是我孤陋浅薄所致。但思忖再三,我还是将其问题归纳如下,有待与各位同仁商榷。 ?
        一是文中有些语句的语法结构存在问题。第六段“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句子的主语是”田的大小“,宾语是”镜匣“,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如果改为“大小合宜的田地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语法上就没有了问题。


还有第五自然段,“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前四个分句为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后四个分句为谓宾结构的短语,前面的四个名词性短语与后面的谓宾结构的短语在前后的照应关系上不对称。尤其“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与后文“长短、白黑”均不可搭配。我以为这样的问题容易影响学生对语句结构特征的认知,实在不应该出现在教材当中。其实,这样的语法错误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是常考的考点。? ??
        二是文章的结构安排不甚合理。第二段作为一个总写的段落,应该为下文的行文张本。第二段写“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么下面的内容应该先写白鹭“色素的配合”,再写白鹭“身段的大小”,但文章先写了身段的大小,后写色素的配合,这就有些不太合理。《白鹭》作为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暗含着实践单元教学阅读和写作的示范性作用。这一单元的写作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学习写物,单元后面的习作内容安排的是“我的心爱之物”,要写写学生们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教师肯定要求学生习作的结构要合理,但我以为《白鹭》作为范文经不起分析。
        三是有些语句的安排显突兀了,如第三段“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这里的“太不寻常”四个字指的是什么?从语法上讲,应该是指朱鹭和苍鹭的大小“太不寻常”,但前面一句又说“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这里“大了一些”和“太不寻常”放到一起就显得赘余且矛盾。还有一句是第四自然段全段“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前文没有写谁的“不常见”,这个转折就来得有些无厘头。
        以上是笔者个人的浅陋的想法,愿与同仁们共同商榷,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