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初探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陶良林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规则意识、道德规范意识等责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阅历不高,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可塑性非常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尤为重要。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  陶良林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规则意识、道德规范意识等责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阅历不高,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可塑性非常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在当前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陆续出现一些让教师们困惑的问题,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话题,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性;策略
        自小学道德与法治开课以来,“德”与“法”的矛盾就一直困扰着教师,近年来,一直存在着合理但未必合情、合情未必守法的事件,不仅使社会各界人士讨论不休,也给教师出了一个难题;且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溺爱孩子,不注重孩子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的纠正,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冲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时候,道德与法治课本出现与现实生活相矛盾的地方,教师无从着手,造成学生对现实的怀疑或者对课本的误解,不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这些都影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呢?
        一、加强道德培养,形成规则意识
        道德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底线,加强小学生的道德培养,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道德会约束学生去守规则,而不守规则的学生,心中的道德观念是不强的,否则他不会轻易地破坏规则,故而加强道德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规则意识。道德是思想上的规则,是人最基本的规则;规则是道德的外像,是显性的道德。道德和规则相辅相承,道德约束规则,规则依赖道德的支持。教师要加强平时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加强道德培养,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经历并不丰富,有时候体会不到事情中包含的情感,也无法理解具体事件中的法理,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其中的情感,了解其中的法理。如可以采用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人物,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理;也可以采用参观式的教学方法或带领学生亲临现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法理,然后让学生分组辩论,通过辩论突出情与理的冲突。教师不必让学生必须在德与理中选其一,可以采用折中的办法求同存异,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道德做出决定。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思想斗争中规范自己的道德认知。
        三、明确主体地位,鼓励开放学习
        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思想和自学能力的发展。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营造出开放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共同讨论,深化教育改革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的意义。例如在介绍《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这一章节中,观察不同单元的标题能够发现,这一章节都是围绕同学们自身的发展所提出的问题和概念。


为此,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真实性格和兴趣爱好,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例如在介绍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班级内部进行一个小范围的调研,在课上请同学们自愿选择是否成为调查者或者被调查者,营造一个相对专业的采访环境增强课堂的真实感。在这样的开放式环境中,他们能够向采访者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并向他们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之后将调查的结果汇报到任课教师手中,根据出现的结果共同分析和讨论。随着年级的增长,同学们的课余时间明显缩短,很多学生选择利用周末的时间补充自己在学校没有理解的知识,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利用周末的时间对自己进行适当的放松,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去郊外游玩。不同的学生对待自己课余生活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自己是如何看待课余生活呢?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法,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讨论,在小组内部阐述自己的想法,并列举实际的例子,小组内部选择一名同学总结组员观点,随后在全班进行讨论。在分析和讨论中能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课余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因此,教师在课上可以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时间和经历允许的情况下鼓励他们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从而发现生活中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最终能够充实地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课余生活。
       四、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例如在“中国梦少年们”学习中,将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给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友情”中大谈人性与诚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去,使这些内容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关键组成。为此,小学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丰富的学习素材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将情境和自身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其学习意识的形成。
        (二)在教学活动中将传统文化理念传达给学生
        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理念的有效传达。筛选我国经典文化作为案例,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促进其民族自信的树立,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练习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情感变化加以充分关注,发挥实践活动优势,使学生的德育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结束语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呼唤学生的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的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为凸显,更为注重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领会、评判、体验,根据学生实际,重构教学内容,开放学习空间,让需要学生记忆的、外在于学生静态的、客观的知识“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更关键的要知道“为什么”,积极打造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充满生命张力、增长生活智慧的深度学习的课堂,让课堂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和生活过程,又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和实践过程。这样的学习就能够走向深度学习,就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更为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思考[J].学周刊,2019(06):56-57.
[2]夏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18(36):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