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初探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宋金枝
[导读] 校园心理剧是由心理辅导教师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所遇到的冲突、困惑与烦恼等情况以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白等方式编成剧本进行表演,促使学生在表演中发现问题本质,明确症结所在,找到解决方法。

山东省邹平市第一中学  宋金枝  256200
 
        校园心理剧是由心理辅导教师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所遇到的冲突、困惑与烦恼等情况以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白等方式编成剧本进行表演,促使学生在表演中发现问题本质,明确症结所在,找到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看者都受到深刻的启发与教育。
        一.校园心理剧的构成要素
        1.舞台
        舞台的提供主要是为参演者创造一个宽敞、自由的活动空间,以便于主角、配角和导演自如地活动、尽情地发挥。
        2.导演即心理辅导教师
        心理辅导教师是校园心理剧的策划、组织、编排、把握、分析和引导者。心理辅导教师在强调学生"自发性”表演的同时,要把握住心理剧的主题,控制住心理剧的进程,并及时对其进行点拨。
        3.主角即最矛盾、最挣扎的学生
        主角是团体的代表,主角的问题是团体问题的具体表现。在表演的过程中,主角的自发性和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帮助自己和团体获得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和新的感悟。
       4.配角即在主角的生活中代表某些人或物的其他剧组成员
        配角作为主角的辅助演员在心理剧的表 演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人还是物,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他们都成为主角的辅助性自我,他们通过自己的表演帮助主角、影响主角,进而影响整个校园心理剧的过程。
        5.观众即观看演出、参与互动并提供反 馈与支持的学生
        所谓观众,并非以局外人的身份单纯地欣赏心理剧,他们也具有很强的自发性,他们需要为整个团体有效氛围的构建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校园心理剧的结构
        1 .暖身
        暖身阶段是体现校园心理剧功效的奠基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心理辅导教师需要协助团体为将要进行的工作暖身,同时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提供协助。
        2.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主角、配角和观众要把情感融化于团体,将经历融合于剧情,通过剧情的发展来探索自我心理发展历程,并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通过对事件的陈述、辨别和澄清,探询事件对自我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揭示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宣泄压抑的情感,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享与讨论
        演出结束后,心理辅导教师会组织大家讨论,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众都可参与其中,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和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通过讨论,宣泄压抑的情感,澄清模糊的认识,缓解持久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探寻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通过分享与讨论,学生还能将在团体中获得的观念、认识或者行为技能与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建立起联系,从而使自己产生建设性的、健康的、积极的和持续的行为改变。
        三、校园心理剧的技术
        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团体心理疗法,有着特殊的表演技术。恰当地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克服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面是校园心理剧的几种常用技术。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学生在特定舞台气氛下的即兴表演。它能使学生过去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情感体验重新回到意识领域,并通过行为再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的焦虑和恐惧得到控制或缓解。
        2.角色互换
        角色互换是指主角改扮成与其有联系的其他角色。通过角色互换, 学生可以转换立场,整合、消化和超越现有 的情景,对歪曲的信念、消极的行为进行重新解释和修正。



        3.替身
        站在主角的身后,模仿主角的言语行为,或替主角说话,并把主角的思想活动和情绪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中的内容都表达出来,这个配角就是替身。替身是主角的重现,他辅助主角进行自我心理过程的探索,引导主角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4.多重替身
        多重替身是指由多名配角分别扮演主角人格不同侧面的人。当主角有多重矛盾的心理感受时,多重替身技术可以被有效地运用。
        5.独白
        独白是指主角直接面对观众表达即时的甚至是未觉察的感受和思想。独白对参演学生和观众都大有益处。
        6.镜像
        这一技巧要求配角与主角相似(至少主 角认为相似),好像主角面对镜子看自己一样。因此,这一技术叫做镜像。
        7.录像
        心理辅导教师录制校园心理剧的全过程,等表演结束以后,再组织剧组学生观看录像,并鼓励他们一边观看一边讨论。当他们通过屏幕看到自己的行为时,会产生与镜像技术所不同的体验。
        8.未来投射
        主角可以把自己对未来的期望融入表演。这些技术都对扮演主角的学生积极地面向未来提供了动力。
        9.家庭心理剧
        请学生的亲属参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也可扩大,甚至包括对这个家庭有特殊影响的人等。
        四、校园心理剧的创作
        校园心理剧在中国还不十分成熟,许多学校是在尝试和探索中将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的。初步的实践表明,校园心理剧的创作一定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1.确定创作原则
        学校心理剧的创作能够使学生通过演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揭示心理冲突,优化心理品质。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学校心理剧还要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能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另外,易于表演、方便排练也是校园心理剧的创作原则。
        2.明确创作程序
        校园心理剧的创作主要遵循这样的程序:
        (1 )明确辅导目标。
        (2 )确定主题。校园心理剧主要反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主要有以下主题:①环境适应不良问题。②学习类问题。例如:注意、记忆障碍、考试焦虑、厌学等。③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失调、社交恐怖、缺乏交往技能、难以被他人接纳等。④ 情绪性格问题。例如:情绪不稳、内向封闭、性格缺陷等。
        (3)选择内容。选择内容就是构建一个故事,将所要创作的主题包含其中。例如,选择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其中包含了 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4)完成初稿。
        (5)实践检验。
        (6 )修改定稿。
        剧本完成后要经过实践检验并反复修改后才能定稿。
        3.规范剧本格式
        格式规范的剧本有利于学生把握剧情和剧中人物的关系,为学生很好地表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剧本编制切忌格式混乱。一般来讲,剧本中应包含以下内容:编剧、辅导目标、剧情简介、主要人物、道具、剧本 正文等。
        五、校园心理剧的运用
        校园心理剧主要运用于解决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和考试压力等问题, 尤其在解决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上,校园心理剧具有非常突出的辅导效果。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的特点和魅力,越来越受到学校心理工作者和同学们的青睐, 在许多中学已被逐步推广,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它将日趋成熟,并会对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