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绘本邂逅数学”——浅谈绘本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价值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盛文娟
[导读] 幼儿数学活动中绘本运用对于拓展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开拓幼儿思维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将幼儿数学活动中绘本运用有效性落实到实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提炼、不断积累、不断创造。

浙江省浦江县仙华项宅幼儿园  盛文娟

摘要:本文分析了如何发挥绘本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价值,仅供参考。
关键词:绘本;幼儿园;数学活动;价值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知识很抽象,幼儿的思维是具体思维占优势,抽象和概括能力弱。《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幼儿园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数学学习比较枯燥,绘本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通过阅读、讨论、探索、操作理解数学概念,促其将生活经验带人数学学习中,并应用于以后的生活中。获得感性的、具体的数学经验。
        一、选取有趣的绘本,挖掘其数学内容
        孩子喜欢有趣、充满挑战或具有奇特情节的故事。因此寻找故事情节有趣、有推理和挑战性、调动孩子积极性的绘本。如《寻找消失的爸爸》吸引人的是故事情节:爱动脑筋的小猫根据爸爸留下的线索,运用数学知识破解线索,顺利找到爸爸的故事。通过有趣的情节一步步推进,面对一个个有趣的数学冲关游戏,孩子们沉浸在这具有挑战的情节中,理解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绘本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用心都能挖掘数学教育资源。
        二、把握绘本知识点,科学制定幼儿园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很关键的。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教学过程中的步骤和方式具有一定作用。如绘本《驼背奶奶与老虎》这本书的知识点是理解面积的守恒。我将此设计为大班下学期数学活动,活动目标:1、感知物体的面积不受空间方位或形状的变化而变化。2、学习比比、数数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大小,理解面积的守恒现象。3、在操作中仔细观察、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活动重点:用比比、数数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大小;活动难点:物体的面积不受空间方位或形状的变化而变化。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活动设计也有据可依了。
        三、根据教学需要,合理修改绘本
        不是每本绘本都能直接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本班幼儿数学知识掌握情况,以“故事”和“数学”作为两条并进的线索,对绘本进行删选或拓展再设计活动。如绘本《月亮的味道》进行小班大小排序的教学活动。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活动时间短。绘本中出现多种大小动物,页数繁多。我对绘本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幼儿特点删减相应的画面。保留故事的开头和故事结尾的同时,中间选取大小排序具有代表性的大象、长颈鹿、小海龟、老鼠四个角色,突出主要数学元素画面,又保证绘本故事的完整性。
        四、充分利用绘本,设计不同年龄段数学教学活动
        每种数学知识对各年龄段幼儿有不同要求。如:物体的分类。小班幼儿初步学会按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类;中班幼儿不受其他特征的干扰正确的按颜色、形状、大小进行分类,并对物体进行二次分类;大班孩子能正确依据物体两个条件进行物体的二维分类并迁移经验,运用于生活。我们应合理把握绘本中的数学点,让同一绘本运用到不同年龄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绘本《大熊的储藏室》,小班教学活动可尝试按颜色、大小、形状分类;中班数学活动重点可设计为根据物体的特征无干扰进行分类,学习物体的二次分类;大班数学活动可设计为尝试按物体两个条件进行物体的二维分类,能与同伴共同概括、分类。



        五、设计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在感受体验中学习
        以绘本为载体开展数学教育,要依据绘本突出的数学知识来设计教学环节,将绘本故事变成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这个转变要在研读绘本的基础上,基于保持原著精彩内容的原则上,根据教学的要求细细推敲、调整、修改。教学活动中每个环节要层层递进、循序渐进。首先用绘本中有趣的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发孩子对本次活动的兴趣;其次带领孩子发现问题或认识一种方法;最后我们进行操作练习,并互相展示、学习、总结,体验数学带来的方便和乐趣。
        六、制作形象、生动的教具和学具,并有效利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制作与绘本相匹配的教具,为教学活动而服务。如绘本《棒棒猪的新领带》在认识的几何图形基础上,进行图形间的转换。不同图形相互转换孩子们很难理解,个别孩子理解了但是表达不清,似懂非懂。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幼儿清楚地看到一个图形“变”成另外一个图形的动态,在观察、比较中感知和理解不同几何图形相互转换的方式,进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数学元素,体会故事中的乐趣。通过模拟的情境,制作有趣的学具。使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中主动学习、探究,享受着成功与喜悦。
        七、依据目标设计有效提问
        绘本教学常会问一些单一、回忆和封闭式的问题。利用绘本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清楚出发点、把握好提问的关键,并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如小班数学教学活动中观看绘本《都陵村168号》,围绕比较大小递进式的提问:“阿姨家的门最大,是哪间?”“哪把牙刷最大?哪把最小?”。小班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提问的内容,只是他们不会说或不敢说。形式多样,层层深入的提问方式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表达。
        八、迁移绘本经验,运用生活实践
        《纲要》中提出“会用初步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的意义”。如绘本《爸爸,我要月亮》最后一个环节:迁移经验,说出事物随着时间变化的现象。有的说:“一年中有一月到十二月,还有春夏秋冬”。有的说:“太阳早上从东边升起来,中午在天上,晚上又落下”。孩子观察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且把它和课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
        九、以绘本为主整合各科进行数学教学
        《纲要》指出:幼儿园各科幼儿园教学应相互融人一体,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既是幼儿园活动的引导者,又是幼儿园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学习的情趣。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课程整合,把数学教学与各科教学相融合,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艺术兴趣,也陶冶了道德情操。如绘本《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孩子欣赏到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蕴含着几何图形、对称、点、线、面等多种多样的数学概念,更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
        综上,幼儿数学活动中绘本运用对于拓展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开拓幼儿思维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将幼儿数学活动中绘本运用有效性落实到实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提炼、不断积累、不断创造。
参考资料: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魏妍.是削足适履还是量体裁衣—对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冷思考,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