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之我见——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初探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俞国兰
[导读] 教师出色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所要达到的目的,获得知识好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课堂提问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定的。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灵芝街道央茶湖小学   俞国兰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又应从问题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堂提问    优化     思维能力
        引言
        课堂提问是师生联系思维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它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提问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不断处于和谐和信息交流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优化提问情境
        (一)创设情境、调动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教学过程中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就是说激疑也是表现在问题的创设上。教学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产生问题情境,对学生才会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正需要有较强烈的刺激。教师的提问正式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把握时机。适时提问
        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表现,在课堂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师进行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当学生有所发现心情兴奋,跃跃欲试时,此时说明学生的思维之门已经打开,基本对所思考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时及时提问,就等于给了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往往比较用心、专注、尽力。提问效果也就特别显著,在学生思维充分打开的状态下,师可以打破常规,适时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特点。
        (三)课堂气氛宽松、和谐
         教师要充分认识倒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上课时,态度要友善、语气要温和,让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特别是高段学生,常常会畏惧回答问题,这与老师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才能平心静气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发展思维。学生形成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思维方式,力求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百家争鸣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教师有很好的课堂掌控力,能放能收。
        二、优化提问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课堂提问问什么,关系到学生能否积极思考,能否产生思维火花,所以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



        (一)设计关键性问题
        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把内容的“筋骨”抽出来,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关键处,才能有效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这样的提问,围绕中心和学生的难点,有的放矢,有利于唤起学生思考、想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设计适度性问题
        提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设计问题不但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统一,还要有针对性、冲突性,这样才会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所提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所提的问题最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超越学生思考的范围,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三、优化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如何,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提高。恰当的提问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问得好,问得巧,问到点子上,才能更好得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提问方式上下一点功夫了。
        (一)切入问、问出深度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出既符合教材实际又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尤其要引发学生追问和探究的热情,还要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必要的背景,留下足够的空间,要在教师、学生、作者的对话中找到最好的操作路径。教师每教学一篇课文东欧必须熟悉课程标准,抓住教材的重点和理解上的难点,去提出简短、明确的问题。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
        (二)比较问、问出水平
        比较相似、相关或相反的知识和结论,可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并让提出的问题能唤起最大的认知参与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提出适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比较中,努力思考、分析问题,并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小学语文课文当中经常会有一些言语描写来反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我们就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比较来感悟。
        (三)探讨问,引导探究
        无论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应让学生经过认真的阅读理解、讨论,能独立完成后再去提问题,要使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样,学生就无法用一两句话回答,就会马上快速阅读全文,自己去概括、总结,用语言准确地回答出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进一步的更系统的了解,这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毋庸置疑,教师出色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究所要达到的目的,获得知识好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课堂提问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定的。它是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动脑,积极配合教师教学的有效方法,只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创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会顺利进行的。当然会随着教材的不断编排,教师要更深入地钻研教材不断优化课堂提问。优化课堂教学提问,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走出语文教学作品分析的模式,切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研究课堂提问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育人的关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