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素材资源”之泉,解“中段习作”之渴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杨艳秋
[导读] 小学中年级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而习作又是语言实践与运用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学生有话可写,乐写愿写,我将从素材积累入手,分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和在文本阅读中发现素材这两方面谈一谈我对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点滴思考。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渎浦小学  杨艳秋

摘要:小学中年级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而习作又是语言实践与运用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学生有话可写,乐写愿写,我将从素材积累入手,分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和在文本阅读中发现素材这两方面谈一谈我对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点滴思考。
关键词:习作教学;素材积累
        习作课堂,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学生面对着作文稿纸,或抓头挖耳,或摸嘴探鼻,或咬着笔仰着头,或伏在桌上显出一种神思不定的样子。习作难,难在何处?个人觉得最难在素材,即习作的原始材料。
        习作好像造房子一样,必须先预备充足的资料才能造出房子来。如果没有木石砖瓦和其他必需的东西,即使是最有名的建筑师,也必定束手无策。
        学生习作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说”就是缺乏材料,缺乏材料的文章,必定内容空虚,言之无物。历数著名的文人,他们也都是不惜以悠长的岁月,全副的精神,从事于素材的收集。
        唐代诗人李长吉曾骑驴寻诗。每天早晨,骑着一匹瘦驴,命书童背着锦囊,跟在后面。每逢得一句诗,立刻写下来,投到囊里。到晚上回家时,取出整理一下,便成诗一束。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以前,喜欢坐在道旁,遇见人就请他坐下吃茶抽烟,并且讲一个鬼怪的故事。他用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后来整理一番,成就了《聊斋志异》。
        叶圣陶先生也曾极为深刻地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习作素材,习作时就不会陷入“无米之炊”的窘境。
        一、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先生如是说,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老舍先生也曾指出:“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他们无不告诉我们,生活是习作的“泉源”,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习作素材“为有源头活水来”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更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多看,多听,多思。
        1.用眼观察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人一生的知识至少有百分之七十五是由视察得来的。眼睛对于习作有最大的帮助。
        莫泊桑是短篇小说之王。少年时跟福禄贝尔研究文学。老师叫他到街头写一百个车夫的姿势。莫氏就为此特意坐在路旁观察各车夫的特点,然后才满意地交了答卷。这告诉我们要多多观察。观察得多,作文就不枯宭;观察得精,习作就不肤浅。
        如部编版四下第一单元习作主题是“我的乐园”,其中一个描写点就是介绍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教学本习作时恰逢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时节,笔者就带着学生逛校园,让他们好好观察周围的变化。有的学生发现操场旁的田野上红的、白的、粉的花点缀着绿莹莹的草地;有的发现校园东角的那株桃树早已喜笑颜开,桃花陆续跃上枝头,蝴蝶嬉戏期间;有的发现诗人“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的恬静风光……
        其中一个孩子当堂写下了以下的文字:我信步来到校园的一角,只觉一股芳香扑鼻而来。低头一看,花瓣上湿漉漉的,好像刚下过一场蒙蒙春雨,把花朵洗漱一番。


仔细一瞧,树叶上滚动着圆溜溜 、亮晶晶的露珠,可爱极了!往远处一望,桃花从睡梦中醒来了,她在微风中摇动着自己的身姿,摇啊摇,摇出了一朵朵粉色的花……
        难怪丰子恺先生说:“天上的繁星和神明,地上的鲜花和孩童。”是啊,小孩是多么赤诚坦白又伟大的存在,只有他们纯净的眼睛,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的运行。他们日常生活观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内化,融入自己的素材体系,才能如此更好地表达自己!
        2.用耳倾听
        我国古人说好文章要写得“有声有色”。有色靠得的是眼睛,有声靠的是耳朵。天地间包罗万象,有时要用眼看,有时要用耳听。
        譬如欧阳修的《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这种描写就是完全靠耳朵的。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静下心来,聆听自然的各种声音。夏日午后的课间,去学校餐厅前面的那棵大榕树下休息休息,他也许就能听到蟋蟀拉起了它的小提琴,草虫抚摸着无形的音韵。
        班里的一个孩子曾这样描写他所听到的夜:楼下传来几声犬吠,急促而又短暂。猫拖腔带调的叫声也会应和着,令人立刻在脑海中想象出猫和狗在夜晚的生活。窗户旁的那棵大树在风的吹动下摩擦着翠绿的叶子,沙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叶子们在练习大合唱;树皮脱落的嚓嚓声也是一大趣味,那声音细小又好听。
        有个孩子甚至听到了花开叶垂的声音,她是这样写的:花开了,柔软的花瓣带上了柔柔弱弱的声音。草睡了,渐渐垂下的叶片有了柔柔的低喃。这是一颗怎样宁和的心所听到的奇妙世界呀!
用耳倾听,也是收集习作材料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二、从文本阅读中发现素材。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指出: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高尔基在回答“你是怎样学习写作的”这个问题时如是说:“我既直接从生活中得到印象,也从书本中得到印象……书本具有能给我一种在人的身上所没有看见和不知道的能力。”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她)的精神发育史。
        由此,我坚信,有效的阅读和优秀的习作之间,一定是有“化学反应”的。而这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就是思维与实践。
        有新颖的思想,才有可爱的作品。新颖的思想是在不断阅读与习作实践中磨炼出来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也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今有名的文章,如果能鼓励学生多看多读,它的结构,它的作风、它的字句上的技巧以及思想的路径等,才能被体会得到,这对于学生的习作有很大的帮助。一个人书读得多了,自然有丰富的材料可以供你习作之用了。
        积累素材还要同遗忘作斗争。茅盾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
        俄国文豪高尔基就是一个勤做札记的文人。柴霍夫遇见风景人物或特殊事件都记下来,写小说时翻开他的材料库来找需要的材料。是啊,不动笔墨不读书!
        结束语:
        习作素材俯拾皆是,要不断鼓励学生在日常中多留心,在阅读时多一个心眼去关注。只有捕捉各种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信手拈来,习作时不受缺乏素材之苦。
参考文献:
[1]姜建邦.语文趣味.【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0.87-88.
[2]常志丹.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编排特点及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J】.语文建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