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引导学习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李旭
[导读] 美术是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和空间,且具有一定可视性的艺术,美术的出现是为了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让生活充满美感与诗意。本文就从两个方面对小学美术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浅析。

遂宁市船山区仁里镇常林小学校  李旭
 
【摘要】美术是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和空间,且具有一定可视性的艺术,美术的出现是为了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让生活充满美感与诗意。本文就从两个方面对小学美术中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一、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不得不承认,儿童是被世人公认的最具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天真懵懂,却怀揣着一颗好奇的心打量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的一知半解正是这种想象力的来源,没有固定的形象认知,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一加一就是等于二”,而是“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正是这个时候,美术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该如何小心翼翼地引导和保护他们的这份想象,并能自然而不刻意地表现他们心中的那个世界。大多数教师采用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模式,即先讲后画,教师设问学生解答;或者是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教学形式,这种传统美术教学有不适合现代教学要求的地方,导致美术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我们天生热爱艺术,在懵懂不能口语时,便会“咿咿呀呀”;在手足能动之时,就喜欢涂鸦绘本,载歌而舞。哪怕追本溯源,人类祖先从猿人进化而来,先学会的亦是涂墙记事、绘图达意。图画与音乐是不需要语言和注释的,它们不分国籍人种,静静地在那表达着它们的喜与悲。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急于传授他们各种技能技巧,而应对他们进行引导和鼓励。或许一开始他们作品表达出来的事物很原始、粗略,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过于急躁,因为就如同新生婴儿尚不能指挥身体,他们还不能娴熟地使用那种“术”,重要的是我们要在那过程中唤醒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加重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在引导教育后,才能自然地带入“术”的运用。淡化结果,注重中间追求心中想象的那个结果的过程,这应当是我认为的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做到的心态和目的。
        二、改变教师“教”“说”的角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艺术的创作当然不能只有心中的感受,就像一个进化完全的答案,它的思绪能纵横宇宙贯穿古今,却口不能言,手不能动,完全摒弃美术技法的授课,会让学生在创作中手足无措,不得要领。
        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的《飞天》时,教师不但要对表面壁画进行剖析,更要做到引导学生思索壁画的意义、古人想要表达的感情,让他们放飞自己的思维。在引导的同时介绍那些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壁画中的人物刻画手段、色彩表现形式,虚实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和学习美感与技术,试着和学生一起摆一摆、猜一猜壁画人物的造型。在教学中穿插这些自由探索的课程,教师能从教育者的身份转变为一个参与者,与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注重学生个性思想的发展。每个人都有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以为的美做出自己的表达及诠释。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去规范化”,改变“教”“说”的角色,转化为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



我们不能抹杀孩子心中的美,我相信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怀有一个美术的胎儿。教师不应该想着如何去雕琢每一个珠胎,让他们统一化、格式化,其实他们与即将分娩出生的婴儿无太大区别,都是独立鲜活的个体,只是需要一个系统的世界观来支持他们的诞生。而“术”就是那个笼统的世界观,它就像是我们的五官、手足,靠它来实现我们的所有。就像人,生而是为了胸腹间的天地,而不是为了皮囊,五官手足等外在为辅。美术中的术是为了美而存,美以术为辅,过度的舍本逐末会抹杀了学生那份天真纯真,最好的结果不过是画质高清的打印机,而淡化结果的过程中必然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以虚求实。
        三、师生互动,创造美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采用新型互动教学的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让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让学生抒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展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可以让小学生阐述一些对美术作品的观点和看法,教师也要解答一些绘画上的疑惑,逐渐将小学美术课堂转变为美术知识交流的舞台。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独特的美术问题,增加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挖掘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生生互动,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综合学习素质
        师生互动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无法实现教学上真正互动的要求,教师可以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最大范围内发挥相互作用,激发学生的潜力。教师在绘画课上,可以让小学生观察同学,尝试画出眼中的同学的样子,画完以后进行相互交换,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教师要进行绘画的点评,过去的点评都是由教师完成,但是因为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绘画中的优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点评,让小学生看到同学的优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提出同学的不足,实现同学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实现同学之间相互学习。
        五、创设情境,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创造教学的情境,调动小学生积极的情感,借助学生的生活来理解美术作品,实现更好地互动。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其他的因素融进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手工制作比赛和设计等,开展美化教室环境的比赛等,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生动地展示色彩、色系和色调等原理。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运用情境教学,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教学的氛围,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从“虚”到“实”,让我们把画笔留给那些一个个自由飞翔的心灵,给他们一片即便长大成人后,依旧能自由想象自由创作的自留地。我们应当让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回归,让学生在创作时能最大限度地放飞自己的思维,释放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